閱讀速度差異

L1: first languageL2: second language以台灣人為例,L1就是中文、L2可能是英文或其他外語。 母語人士跟非母語人士閱讀速度差多大?多年前我與美國老師測試,我大約只有她1/4的速度。當時覺得很挫折,因為我一直以為我速度不算太慢,沒想到居然差這麼多。我們一同來看幾個科學研究 1. 非母語人士閱讀速度比母語人士慢(廢話),有些研究指出即使是外語程度相當好的人,依舊可能只有母語人士1/3的閱讀速度。 (與我的實驗結果相當)Slower L2 Reading: L2 reading is generally slower than L1 reading, even for highly proficient L2 readers. Some studies estimate that L2

Continue reading閱讀速度差異

我們與母語人士的距離

幾年前我問過我的美國老師:「母語人士能不能讀懂國家地理雜誌?」。她回答:「一個受過一般教育的人應該要100%理解?」。現在想想,我的老師回答得真是客氣,而我怎麼會問這種笨問題呢?這個問題相當於在問:母語是中文的人能不能讀懂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當然可以啊!大概小學生的中文程度就足夠了吧? 每個學習外語的人都曾懷有雄心壯志,常見的期待像是「我想要近乎母語人士般流利」、「我要讀魔戒英文版」、「我看電影不用字幕」。而在學習至一定程度遭遇瓶頸產生自我懷疑時,我們就開始自我催眠:嗯!這本書好難喔!母語人士應該也讀不懂吧!啊!這個字很少用耶!德國人也不會吧! 我來告訴大家殘酷的事實,別鬧了!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強。 數年前,我心血來潮,搜尋高級中文測驗之類,找到一個線上成語測驗網站,裡面大約有50題,我在隨意滑手機的時間內做完,最後錯一題(因為我看太快)。做完之後我感到困惑不已。蛤?!就這樣?這樣叫高階中文?裡面的題目頂多我們小學程度,後來仔細一看才發現,喔~原來這是給非母語人士考的。(可以理解如果外國人能有這樣程度的中文,我會給他非常高的評價) 由以上例子簡單類比,可以得知原來非母語人士跟母語人士有這樣巨大的差別。語言測驗大約會有60~80分鐘的時間,60分及格,但母語人士只用大約5分鐘解決,而且隨便都超高分。80分鐘跟5分鐘,差距是16倍,別懷疑就是差這麼多。(而且非母語人士可能是低空飛過) 我曾聽過外國網紅問:「去銀行時要寫大寫中文數字,你們也覺得難嗎?」有沒有發現,他跟我問的問題如出一轍。 要難倒母語人士的書/字詞,必定是很少很少,舉個例子來說,金庸小說文句算困難的吧!但母語人士讀起來有沒有障礙?會需要查字典嗎?不會吧! 我們讀中文有多輕鬆多快,美國人讀英文就多輕鬆,德國人讀德文就多快。一篇短篇社群網路文章,母語人士一眨眼的時間就讀完,沒錯母語人士就是那麼強,而我們就是離他們那麼遠。

國內外語教育缺漏的一塊拼圖–草寫體

名詞解釋。Cursive意即草寫體,是大部分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會採用的書寫體。Manuscript則是印刷會採用的字體。 大約2018年底,我請了一位英文家教。有一次她與我閒聊談到草寫體。她有點語帶抱怨地說:「在這裡教了六七年,從來沒有學校或學生主動提出要學草寫體」。她對此感到困惑不已,因為草寫是平常會用到的書寫體。當時我聽到的時候就說:「我啊!我想學呀!」。但她知道我早已學會,冷冷地說:「你自己上網找字體練吧!」(其實她背後的意思是,為什麼台灣人寫英文字是印刷體而非草寫)。這段對話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我也不以為意。後來我因為工作認識了比利時友人(母語是法文),她也講了一模一樣的話:「書寫的時候寫完一個字(詞)筆才可以離開紙張,這是很基本的手寫體要求」(以上對話跟我的英文家教講的完全一樣喔)。她也困惑不解:為何台灣人不寫草寫體?! 我還是不以為意,我是國中的時候因為覺得帥,自己練習草寫體的,但我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採用,除了偶爾寫卡片的時候賣弄一下我的字跡以外。前一陣子因為要準備考試,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考試是否有規定一定要用草書?當然我最後是沒有採用,因為草寫實在太難讀了。 今天問了兩位友人。第一位是美國同事。他表示:「是的!在小學時都有要求一定要寫草寫,日常生活中也是草寫為主,除了少數大寫字母不草寫比較好認也比較快。」。第二位就是上述的比利時友人,她說:「是的!在學校或在日常生活中一慮採用草寫體。」 好了!鋪陳了這麼多這到底有什麼重要?因為想起前陣子考試遇到的問題,我心血來潮搜尋了一下,寫草寫有什麼好處?不查還好,一查之下出乎意料的狀況出現了。草寫的好處居然有這麼多,還包含可以提升記憶力和降低拼字錯誤率。我的老天鵝啊!怎麼不早說。 以下簡單整理幾篇研究 (上面我有的直接用翻譯軟體,語句不通順請見諒)最後小結一下,從來沒有想過字體會對語言學習有重大的影響,難讀的草寫體居然對記憶力的提升有幫助。(其實滿合理的,因為字的連結性變強)。我曾經呼籲過:不要用逐字母的方式測驗單字,這會降低流暢度,大幅減低學習效率。我在打英文字的時候有時候會下意識subvocalize每個字母,這是一個很糟糕的壞習慣,因為它大幅降低了連貫性。但我打德法文都不會,以上是不是很諷刺呢? 從今天起,我的任何筆記都要寫草寫體。喜歡的人也可以開始自己玩玩吧!

猜字?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

好像只有英語教學現場有這樣的場景,要你讀一個段落,然後有一個粗體字,接著題目問你What does XXX mean?出題者的意思應該是:假設你不會XXX這個字,然後要你從前後文「猜」出這個字「可能」是什麼意思?對於這種類型我其實一直黑人問號???1. 我本來就會這個字跟我是因為猜對而寫對答案這兩者有什麼區別?2. 所以這是不是變相鼓勵會的字不必多,只要猜對了大概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可以掌握文章的脈絡?最近開始大量閱讀德文書籍有個非常深刻的感觸,母語閱讀和非母語閱讀有什麼差別呢?其中最大差異就是:母語閱讀的時候不會有生字,就算有那要讀多少才會遇到?有人讀中文書需要查字典嗎?不會吧?!不論中文書出現成語、片語、雙關語,你都還是無痛KO吧?! 但是讀外文書就很不一樣了,不論你多努力、學得字多多,就是常常需要查字典。而外語學到一定的程度後的確可以理解大部分的文章,舉凡新聞、報紙、雜誌、廣告甚至文學作品等,大部分都可以掌握作者的意思。但是如果去查不會的單字時很快就會發現,有時候就因為漏缺了那個字而將整段文章理解錯誤。上述現象正好就是卡在”intermediate plateau” [1] 的原因,就是被那個莫名猜字文化給誤導了。 常常有人問我說,我聽一些住在台灣的外國網紅節目能不能無字幕聽懂。我回答: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但偶爾還是有不懂的地方。而聽不懂的一大原因就是根本不認識那個字。不認識的字要怎麼聽懂?要猜嗎?那你怎麼知道你一定猜對?你是在買樂透嗎?猜對了又如何?以後就不用學這個字了嗎? 母語人士平均詞彙量是兩萬到四萬個詞彙之間。高階的非母語人士大約只會一萬個詞彙(要達到詞彙破萬很困難)。中階非母語人士大約會5000個詞。還不到母語人士詞彙量的一半甚至1/4那是要怎麼聽懂讀懂?5000個詞彙可是學齡前母語人士的程度耶,不信的人可以上網查。猜字真的是非常不必要的行為,遇到不會的字就是要查字典後學起來。[1] 意思是語言學到某種程度的流利會出現瓶頸,因為那個階段已經可以應付大部分日常所需,而很自然地停止學習新知。

閱讀非小說類書籍

在過往的學習經驗中我們常被鼓勵閱讀小說來提升語言能力,然而實際上這並不是很好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閱讀「非小說」類讀物。 理由如下 該讀什麼呢? 最近的一點有感而發,真希望有人可以早二十年告訴我,閱讀小說一點都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淺談提升學習效率

效率 = 產出/時間 有關提升語言能力的作法不外乎1.多讀書2.多說3.多看影片4.多參加活動5.多旅遊 這些做法都對,但是有沒有發現一個大問題,多做這些活動不就是多付出時間,讓分母變大,當分母變大了效率不就是降低了嗎?或者是說,付出時間兩倍,產出也兩倍,這樣一來效率還是不變呀?!為什麼提升效率那麼重要?因為我要上班,我要顧小孩,我要出去玩,我沒太多時間學語言啊! 那到底該怎麼辦?思考一下上面的公式。效率的提升就是建立在,付出相同時間下,產出增加。也就是說相同時間下可以吸收越多知識就是越有效率。舉例來說,一天30分鐘內,用什麼方法可以多學會5個字,看影片學比較多,還是讀書?寫日記,還是不寫?很多時候,我們常常付出了時間,卻還是在學習舊的知識。 再複習一下,學習語言最困難的就是詞彙,如何在既有時間內學會最多必要詞彙就是越有效率的方法。

舉一反三?學習常見誤區

前些日子看到網友分析了數學教科書編排的缺點,心有戚戚焉。以下節錄部分內容大部分的數學教科書前面會有非常基本的定理、公式等,而章節最後會有習題。書中的習題有一大部分是需要大量解題技巧才能破解,幾乎不可能只靠理解基本的定理就自行推敲出答案,有些題目甚至需要用到後面章節的知識才能理解。神奇的是這些較為困難的部分在教科書反而只有簡單帶過,甚至沒有解答。感到挫折的學生只能額外尋求資源,例如補習班、付出額外時間或金錢找資料研讀或請教其他有經驗的人等。有沒有很荒謬?越是困難的知識不是應該花越多篇幅解釋嗎?但教科書卻是越難的部分資訊越少?期待大家都能舉一反三? 回到語言教學現場,這個情況也不遑多讓,例如只交給學生5000字,卻期待學生討論環境問題。還有一種題型,從前後文推理出某個字是什麼意思。有更甚者,標榜只要會國中的詞彙就能講出流利的英文。以上有沒有既視感?這不就和數學教科書一樣嗎? 因為教學這樣設計,讓學生誤以為無法從基本知識舉一反三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例如自己不夠聰明或不夠懂)。事實上正好相反,沒學過的知識是不可能自己憑空變出來的,沒學過的知識或技能天才也不可能會,不是嗎? 沒學過畢氏定理,怎麼知道一邊3一邊4,斜邊就是5。就算可行,那這個成功模式如何被複製?同理,如果沒有學過萬花筒這個字,那要怎麼自己把kaleidoscope推理出來?沒讀過沒學過的文句自己就能憑空造出來而且跟母語人士一樣流利?如果可行的話,那是不是考卷換成阿拉伯文也能滿分了? 總結:不會的知識不會憑空而得,對於學習語言來說大部分卡關的問題就是根本沒學過、沒讀過、沒看過那個字/詞/句。因此,設法擴充自己腦袋中的語言資料庫才是學習語言的當務之急。

多說就會進步?口說的瓶頸

有一部分的人主張,學習語言就是不要怕犯錯,多說亂說就是了,反正錯了有人會糾正你。從錯誤中學習,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流利了。這一派的做法大致上是,比如學會了幾十個詞就開始到處找人瞎扯,亂拼湊出一些句子。然後錯了就等著別人來糾正。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做法(除非你能請到一個每天願意聽你亂講的母語人士)。原因是口說的瓶頸不在於「不敢說」,而是因為「沒有能力說」。多說、亂說只能解決不敢說這個心理障礙,卻不能解決口說的根本問題–輸入太少而沒能力快速造出有意義的句子。 會有這個問題有兩大原因。其一,低估所需詞彙量。一個學齡前的母語小孩至少就會5000個詞彙。而一般的非母語人士需要很多年才能累積5000個詞彙以上。只有學齡前兒童的詞彙量卻被要求要討論環保、經濟等議題,那當然一個字都吐不出來,更遑論流利了。其二,非母語者累積的詞彙還沒完備就被要求要造句,甚至造長句,那麼很容易養成用母語逐字翻譯的壞習慣,反而造成錯誤的習慣不斷累積。大家應該都有經驗,錯的運動姿勢練習100次也不可能變成對的姿勢。同理,錯的句子造100句也不會自動變成對的句子。 那麼如何修正這個問題?方法其實很簡單1. 累積一定的詞彙量再來學句子/文法等,先學會1000個字再來學句子都不遲。2. 初學者不要自己造句,一律採用照樣造句,固定一個句子只抽換一兩個詞彙。3. 同2,不要逼學生造句(除非學生有相當程度)。游泳教練應該不會逼沒學過碟式的學生游蝶式,那為何語言教學者會要求學生做他本來就辦不到的事情? 當累積夠多的詞彙/句子資料庫,口說能力就會水到渠成。(才是大量練習的好時機)有一位Polyglot在學德文時不曾與人說話,第一次講德文就是上德國語言教學節目當來賓。一位語言學教授只是因為興趣每天固定閱讀德文小說,一次研討會上與人閒聊,對方卻問他你從德國哪裡來?由此可見口說的問題不是在於說,背後累積的知識量才是關鍵因素。 註1:這裡的說指的是造句或與人對話,如果說的定義是跟著錄音檔複誦那麼這個練習當然是需要的。註2: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可以試著把日常生活中的中文翻成英文,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不會的詞彙、沒學過的句子比想像中的多太多太多了。

Chunk (意元)

意元(chunk),是認知心理學中的術語。意指短期記憶中暫時所能貯存的資料單元,或意義單元。 在語言教學上常常會有照順序教的情景。例如數字照順序念、字母照順序記、五十音照順序背誦。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對,但您是否發現這會產生一些小問題。舉例來說,初學日文的時候看到お,是不是會在下意識默念a, i, u, e, o, 喔對,它念o,有沒有覺得反應很慢?初學英文(或其他外文)的時候是不是日期跟月份都要從頭數過來? 會有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是和記憶的方式有關。記憶的第一個階段–編碼,因為教材的關係,讓我們把五個東西編碼成一個意元(chunk),也就是五樣東西是一個記憶的單位,所以要提取的時候也是五個要照順序拿出來,否則困難重重。 而要改善這種狀況其實很簡單,把學習的順序打散就可以了。一定要先學あいうえお才能學下一行嗎?沒有吧?能不能先記い然後明天再學え?甚至我不爽,我就是要從か開始學?當然沒問題啊!這樣一來,一個符號是一個單元,日後看到它的時候馬上就可以提取出來,反而事半功倍。同理,最實用的就是數字的記法。以下用法文舉例。 1 un 6 six 2 deux 7 sept 3 trois 8 huit 4 quatre 9 neuf 5 cinq 10 dix 一眼望去,1和6最簡單,一個很短,一個跟英文一樣,第一天就記1和6。接著再看10也很短,8也不錯,就這樣一天挑兩個學,不出一個禮拜,你應該可以講出你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反之,如果你一直要照順序記,那一定會花好幾倍的時間。

Continue readingChunk (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