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 語序
在德文中採用一個較為奇怪的V2語序。故名思義,動詞在句子中的第二位。 例子: Ich lerne heute Deutsch. (我學今天德文)Heute lerne ich Deutsch. (今天學我德文)而當有子句的時候,V2在哪裡呢?例子:Während ich in Deutschland bin, lerne ich viel Deutsch.其中逗點前整句話就是所謂的第一位。而動詞lerne就是在第二位了。
在德文中採用一個較為奇怪的V2語序。故名思義,動詞在句子中的第二位。 例子: Ich lerne heute Deutsch. (我學今天德文)Heute lerne ich Deutsch. (今天學我德文)而當有子句的時候,V2在哪裡呢?例子:Während ich in Deutschland bin, lerne ich viel Deutsch.其中逗點前整句話就是所謂的第一位。而動詞lerne就是在第二位了。
動詞變位是非常重要的文法概念,但很可惜,在(中文的)英文教科書很少提到這個詞。而「變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變位(conjugation)是指動詞根據人稱、數、性、時態等的不同而產生的詞形變化。變位是屬於動詞的特有範疇。好像越解釋越聽不懂,我們直接來看例子吧! 如果翻開(中文的)英文文法書你會看到這樣的描述:現在簡單式搭配一般動詞 ,如果主詞是「第三人稱單數」(he, she, it),動詞字尾要加 -s / -es / -ies 變化。對中文為母語的我們一定覺得這莫名其妙,於是學生舉手問老師:為什麼第三人稱要加s?這邏輯上不是多餘的嗎?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再知道一個名詞叫做「屈折語」。屈折語的特點就是,語序有豐富的彈性,而因為語序沒有一定的限制,人稱和動詞需要保有一制性而達到雙向容錯的機制。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每個人稱的動詞都不一樣。 以下我試圖用中文來表達。因為六個人稱動詞都不同,那我假設中文也是如此,動詞變化就是後面加上詞尾變化,假設是用數字好了。如果要說「我走」我就要說「我走一」,「你走」就是「你走二」,以此類推。下表是所有的情況 我走(一) 我們走(四) 你走(二) 你們走(五) 他走(三) 他們走(六) 而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前面有提到這是一個容錯的機制。舉例來說,當我聽到了「走三」我馬上就知道了這句話是在講「他」而不是別人,即使沒聽到他這個字也無所謂,因為「走三」是他的動詞變化,而不是其他人的。而這裡所舉例的「三」就相當於英文裡要加s的概念。當一個人聽到了xxx walks,表示是一個人或一隻狗等等,而不可能是多個人或一群羊。好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英文只有第三人稱要變化?這只是因為語言經過很多變化最後簡化成只剩下第三人稱要變化。 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1. 中文並不是屈折語,動詞變化是中文沒有的概念。與其強調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不如跟學生解釋「變位」是什麼,以及六個動詞都不一樣是屈折語的特色。事實上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得知,重點並不是要不要加s,而「變位」才是原因。2. 心血來潮的我分別用德法文搜尋了英文教學的部落格看到他們是這樣編教材的 中 德 法 英 我說 ich
[中] 現任總統 [英] incumbent president [德] amtierender Präsident [法] président en exercice 翻譯一下 [德] 正在採取行動的總統 [法] 正在做事的總統 本來以為德文已經夠白話了,看到法文的翻譯真的讓我笑出來。 好喜歡歐洲的語言,因為真的好直白。
關於記憶力的描述有個很傳神的比喻:記憶力像一座水庫。水庫很大,可是入口卻很窄。這裡的水庫指的就是長期記憶,而入口就是短期記憶。水庫的入口到底窄到什麼程度?窄到一次只能允許5~9滴水進入。而多出來的水怎麼辦?當然就是漏出去,永遠也進不了水庫了。 而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在我們學習外語的時候課本可能會有這樣的資訊 說(動詞) je dis (我說) tu dis (你說) il, elle, on dit(他/她說) nous disons(我們說) vous dites(你們/您說) ils, elles disent(他們說) 於是我很認真做到書桌前開始認真:默寫/重複讀誦等。20分鐘過去了我還是沒記起來,而就算我記起來了,隔天又要學第二個表 je peux tu peux il, elle, on peut nous
首先,詞彙是評估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那麼到底要會多少字(詞)才能讀懂一般普通的書籍呢?關於這個議題大部分的人會引用知名學者Paul Nation的研究5000 words allow you to understand about 98% of most ordinary texts (Nation (1990) and Laufer (1997)).注意,這裡說的是一般普通的書籍。但Nation在另一篇論文中指出如果是原文素材(給一般母語者看的材料),則需要8000~9000字。If 98% coverage of a text is needed for unassisted comprehension, then a
相信以下這些案例大家都不陌生(1) 學了六年的文法,還是忘記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2) 永遠搞不清楚什麼時候及為什麼需要時態變化(3) 語序錯誤,常寫出中式英文 回顧求學的經歷,確實只有非常少數的人透過學校教育而能完美流暢地使用外語,因此也有不少人建議,那乾脆別學文法了。透過大量閱讀或聽力讓自己沈浸其中,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自然掌握語言了。 事實上,會有這些狀況通常不是大家的錯,而是在於教科書的編排以及教法「強人所難」導致。 接下來我將分析原因及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實例:德文文法課He buys the child a table. = Er kauft dem Kind einen Tisch.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其實隱藏了至少四個文法細節 (1) Er kauft —> 動詞變位 (2) dem Kind —> 名詞變格(與格)
Si je parle anglais avec beaucoup de mots difficiles, cela devient du français.par exempleI am fatigue today. In the morning,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and carefully planned the displacement
別急,先來看一些例子。1. the information (英) = die Information (德)2. die Tasse (德) = la tasse (法) =杯子3. die Bibliothek (德) = la bibliothèque (法) = 圖書館首先,一個懂英文的人,一定可以輕鬆記住第一個詞 die Information。因為除了發音不一樣以外,其他都一樣。而熟稔德文的人,也可以輕易記住第二個詞(連性別都一樣)。第三個就稍微有比較難,因為多了變音符號,以及拼法稍有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字記憶的難度不是等價的。但究竟是為什麼呢? 再來複習一下,記憶力三大要素。長期記憶的形成涉及以下三點: 編碼:和長期記憶做聯結
Es gibt einen Begriff, der mich ärgert. Er lautet: “Vokabeln auswendig lernen”. In meinem Land werden die Schüler gezwungen, beim Vokabellernen mit Buchstaben nacheinander zu buchstabieren. Zum Beispiel wird Schokolade
教科書會出現的問句1.你好/你好嗎?2.你幾歲?3.現在幾點?4.今天星期幾?5.今天幾月幾號?理由:其一,對初學者來說,這些句子仍然太難,不但要記字/句還有文法要學,大腦忙不過來的。其二,大部分不實用,例如你幾歲,這問題在很多文化中都是相當不禮貌的。 詞彙1. 動物2.植物3.身體部位4.職業名稱5.國家名稱理由:幾乎不會用到,這些東西等我們達到更高程度的時候可以駕輕就熟,不用在初期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