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來理解屈折語

名詞解釋:屈折語=隨不同情況詞類會有不同屈折變化的語言,例如人稱,時態等.而中文是孤立語,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中文不會有字尾變化等等.為何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不加會怎樣嗎?別人還是懂我的意思啊!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為何過去式動詞要變化?我就跟你說昨天了啊! 在這篇文章中,我嘗試用中文來解釋屈折語的變化.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人類不會那麼無聊沒事找事做.屈折語的變化是有意義的,只不過語言經過很多轉變,現在一些強勢語言的屈折變化看起來的確是冗餘的.我們來看中文的例子:狗咬人.從這句話中我怎麼知道是誰咬人,誰被咬?我們從什麼地方判斷出誰施誰受呢?沒錯,就是”語序”.兩個名詞的先後順序定義了誰施誰受. 但是,世界上還有另一群人他們不想用語序來決定施或受的關係,也就是說語序是可以隨便互換的,狗咬人或人咬狗,他們都想視為是同個意思,這個時候該怎麼辦,要怎麼設計語言才可以避免混淆?而他們也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就是把字尾做了變化表達誰施誰受的關係. 用中文寫出來大概會像這樣:狗(施)咬人(受).主動的一方和被動的一方都加一個詞尾變化(例如施和受)所以假設我今天想把人放前面,就變成人(受)咬狗(施).以上我們順利表達狗咬人=人咬狗的邏輯 那如果有三個名詞怎麼辦?例如:我拿一本書給我朋友.回顧一下,三個名詞是可以隨便擺的喔!也就是三個名詞:我,一本書,朋友是可以任意互換的.複習一下剛剛定義的,主動叫”施”·被動就叫”受”,而我朋友我們再給他一個變化叫做”與”我(施)拿書(受)我朋友(與).這樣我們就可以隨意換順序了書(受)拿我(施)我朋友(與),還有其他多種組合,大家自己想XD 好的,名詞的部分我們處理完了.接下來,動詞也用同樣的邏輯想一次.大部分的屈折語是六個人稱動詞都不相同的,人類為什麼這麼無聊來折磨自己?在不少語言中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的動詞都是不一樣的?為何?其實還是同樣的道理 假設我要說:我們拿一本書給他朋友.這個時候我們要處理動詞了,套用剛剛的,我把拿加一個”複”,代表”我們”(複數)做了這個動作.最後這句話就是我們(施)拿(複)書(受)他朋友(與)這樣的設計其實有個很明確的用意,因為動詞不一樣所以可以一眼看出到底是誰做了拿這個動作,是我們還是書還是我朋友,如此達成一個容錯的機制.同理可以套用到形容詞字尾變化.回顧先前的邏輯,因為語序可以很彈性,所以對每個物品與動作都得小心區分,到底誰扮演什麼角色 母語是屈折語的人會說中文的語法很簡單,實際上並不是的,中文沒有屈折變化是因為中文的語序非常嚴格,語序已經限制住了物品和動作所以中文不需要屈折變化,某種程度上精簡了語言的邏輯,如此而已. 古英文和德文一樣,還保有四個格位,而現代英文已經沒有格位變化,語序也幾乎和中文一樣嚴格,對於現代英文來說詞尾變化以邏輯來看的確是冗餘的,但如果了解語言演變的淵源,人類絕對不是因為無聊沒事找事折磨自己的.

關於語言,你可能沒想過的事情

世界上大部分的語言都是拼音文字,所以在閱讀拼音文字時必須先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聲音再轉成意思.但是中文不需要,因為中文字即是代表意思的符號.有一篇研究指出,漢語閱讀速度是英文的2.5倍.也就是說相同一本書翻譯成中英文分別給中文和英文母語人士看,前者可以快2.5倍.這是中文巨大的優勢. 而母語者閱讀自己的語言時一定比非母語者快很多,這是無庸置疑的,曾有人分享假使英文能力很好的人,閱讀英文的速度大概只有美國人的 1/3,我想這個應該可以套用到各個語言. 綜合上述兩點,中文閱讀速度是英文 2.5 倍,英文超強的人閱讀速度變成只有母語者 1/3,也就是說用中文來學習本來可以快英文母語者2.5倍,用了英文書不就變成原來的7.5 倍慢了,這問題夠嚴重了吧!怎麼沒人正視這個問題呢? 今年年初時,我心血來潮以德文搜尋: Strukturen in C (structures in C),我意外看到某個教學投影片寫了這樣一段的程式碼。 char ort[30];float wert;char strasse[100]; 當時的我起先是震撼,接著轉為難過及有點憤怒的情緒。那一刻起我才知道,母語是中文的我們無形之中吃了多少虧。看上面的程式碼就知道,除了關鍵字之外,德國人完全可以用德文來寫程式,不論變數或註解都能無痛用德文思考及執行。但是對中文母語這來說完全沒有這種特權。而這種差異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會造成學習效率的極大不同,因為即使外語的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仍然是無法彌補以母語學習或思考的速度差異。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某種程度上是在圖利母語是印歐語族的人。原來這世界比我們想像地更不公平。從那一刻起我對學習的觀念改變了。我認為不論何種知識都要有好的翻譯,任何科目都應該用母語學習,否則就是把自己捲入不公平的競爭,而且還自曝其短。只是很可惜,看起來國內沒有人想重視這個問題,或者根本沒人想過會存在這種問題。 我曾經看過國外的論壇,一位中國留學生說,義大利人即使英文沒有比中文為母語的人好,他們讀起學術論文依舊得心應手。是的,稍微學過一點法文就很有感觸,因為母語是拉丁語系的人日常的用語就是英文的學術用語。即使法國人不學英文,那他會的學術詞彙也遠比我們多得多.也就是說,語言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地都巨大。先天不足,後天又努力錯方向,那要付出的代價都是很可觀的。

台語-一個例外很多的語言

學外語時,對於不規則的變化總是不免感到困擾.例如:英文拼音系統混亂,不符合我手寫我口的規律.法語有350個不規則動詞,而且不同時態都有不同變化(比英文的難度高非常多).德語的名詞複數變化沒有規則,而且還包含了母音的變換.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不規則占的只有該語言的很少部分.而通常不規則的就是常用的詞.(英文不規則發音只有約15%左右,德文法文不規則部分也只佔該語言很少的比例) 曾經在國外論壇看到有人提問:哪個中國方言最難學?有不少人的答案是閩語,而閩語之一的台語(閩南語),即是屬於這個類別.以下整理幾個原因1.古老的語言:閩語是最接近中古漢語的方言,它和近代的中文已經有非常大的差異. 2.文白異讀比例太高:在諸多方言中,閩南語有最高比例的文白異讀.高達40%的字有文白異讀.而更可怕的是日常的用語混雜著文白讀,也就是說閩南語是一個例外中還有例外的語言.或許你沒想過,阿里山的山就是一個例外中還有例外的例子.龍和飛龍兩個龍表達相同的意思,但讀音不同,可是菠菜又稱飛龍菜,是完全不一樣的讀音.如前面提到的,對大部分的語言來說不管例外有多少,都只是佔很小的比例,但是閩南語光是文白異讀就佔了快一半.有人說普通話也有破音字,是的!但這跟文白異讀不是相同的概念,而且常用破音字最多也就數十個. 3. 閩南語變音規則很複雜:對於會講台語的人或許不曾留意這個細節.普通話只有連續兩個三聲的時候發生變音.但是閩南語是隨時都有聲調的變換,例如:火和火車兩個火聲調不相同.如果要整理這些變音的規則恐怕所有的音都是不規則.變音可能是因為詞性轉換,先後順序,或者只是唸起來順口。記得我曾經看過一個讓我目瞪口呆的例子:香、香香、香香香、香,香香香.而對於聲調的變音規則連母語人士都無法完全精準掌握. 4. 閩語連音規則也很複雜:例如:誰人,連音做”向” 受限於這些規則,一些常用的姓氏連母語人士都無法全盤掌握(因為姓氏是白讀),這種現象在任何一個語言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在我心目中台語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因為我沒看過哪個語言不規則的比例這麼高,也沒看過哪個語言是連母語人士都無法掌握一些日常用語的.而受限於語言複雜的特性,它的擴充性和流通性很不好,因此語言的消逝是殘酷的,因為太困難的語言終就會遭致淘汰的命運. 每當學習外語遇到困難我都會問自己,這有台語難嗎?你會用台語讀金縷衣嗎?這樣一想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不困難了.

我心目中完美的台語教材

希臘文的台語怎麼講?我不會,我的父母和祖父母也不會。希臘文的德文怎麼講?Griechisch(稍微知道一下德語的規則就有能力講出希臘文的德語)。為什麼我不會講希臘文的台語,因為台語是漢語可是沒被當成漢語來教學。假設我能硬翻希臘文好了,那麼阿拉伯文的台語怎麼念?我也不會(而且更荒謬的是我連查字典都查不到)。請問世界上有哪些語言是無法念上面那兩個例子的?這不是很荒謬嗎? 我始終認為要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先了解語言的特性。 台語之所以會快速失傳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個語言實在太過複雜。例如台語有40%的字有文白異讀,而日常用語也混雜著文白讀。而對於專有名詞也沒有統一規則去對應讀音。而且台語還有超級複雜的變音系統。或許有人會說語言本來就很多不規則元素,這沒有錯,但是我沒看過有哪個語言不規則比例這麼高的。法語有350個不規則動詞,德語名詞複數變化沒有規則,但無論如何,這些不規則佔得只是這個語言中很少的比例。即使外語不流利的人,也能用外語解釋工作上的專業,但即便是母語人士沒有多少人可以用台語報告他工作的內容。而會有這樣的狀況不全是我們的錯,而是這語言有太多複雜的元素,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現實的因素就是,沒有人會想要使用這種綁手綁腳的語言來折磨自己。然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並非不可能的。我認為我心目中完滿的台語教材或許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只要有人提供我教材,我可以在三個月內達到能用台語輕鬆閱讀古文的程度。以下是我理想中的教材 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台語,包含生活化的例子、故事。 常用漢字的台語文讀及白讀音,以及何時文讀何時白讀的規則。 轉音、連音的變化及其規則。 用台語教授古文學,古文的格律,音韻變化及規則。 外來詞彙發音規則。 上述所有東西的錄音檔。 問題就在於沒有人整理過這樣的材料,以及很多文讀的部分已經失傳。除非有一套系統明確規範台語未來的走向,否則語言消失是必經的事。而困難的語言不免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未來的台語大概就會如同現今的拉丁文。

彈舌音

提到彈舌音,大家應該都聯想到西班牙文的rrrrrrrr。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呢? 這麼匪夷所思的音為何存在呢? 哪些語言有彈舌音?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應該反著問.彈舌音為什麼不存在呢?哪些語言沒有彈舌音? 還沒有學會彈舌音之前,我瞥見國外論壇,其中一位老兄說道:我的母語有彈舌音,所以對我來說很容易,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何有人在講英文th的時候舌頭連跳一下都不會,這怎麼可能,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這位老兄說的也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但在我學會彈舌音之後,有一天我需要講three這個字,我才意識到原來講英文需要那麼用力,直接彈舌念過去不是很輕鬆嗎? 而哪些語言沒有彈舌音呢?以歐洲的語言來說幾乎只有英文沒有(愛爾蘭英文有),法文和德文是小舌音(也是彈舌的一種),而其他語言都有彈舌音.而在亞洲的強勢語言中大概只有中文跟日文沒有,韓語跟大部分東南亞語幾乎都有.而原住民的語言也都有彈舌.有些語言甚至大小舌音都有。 所以說彈舌音一點都不神奇喔,沒有彈舌音的語言反而是比較少的!(註:我是因為荷蘭文學會彈舌的,這完全是一場意外收穫 ^^)

德語學習大綱

簡介: 德文的文法和英文大致相同,但是整體來說更複雜。字母部分和英文相同但發音不同,且多了四個符號äöüß。發音: 對母語是中文的人來說幾乎沒有念不到的音,除了r發小舌顫音。 學習重點1.性別與格位(3性4格)名詞有陽性,陰性與中性三個性別 (der, die, das)用英文來理解就是有三種不同的the,對不同類別名詞要用不同的the知名例子: der Löffel (公湯匙), die Gabel (母叉子) , das Messer (中性的刀子) 所有名詞相關的都會對應到性別跟格位形容詞字尾也對應格位而德語名詞的複數變化沒有一定規則這部分比英文複雜很多 2.動詞每個人稱動詞都不相同:不像英文只有現在式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在多數印歐語中六個人稱動詞都是不同的可分離動詞 (動詞前有多一個音節改變原來動詞的意思,如setzen 放置 > übersetzen 翻譯)不可分離動詞(同上,但前加音節一定跟著動詞)反身動詞(一定要加反身代詞的動詞)不規則動詞(印歐語的大魔王,六個人稱的動詞都可能變化且現在過去未來 過去完成都不同) 3.形容詞形容詞獨立使用時維持原狀,但形容詞置於名詞前要隨格位及性別變化。四個格位再加上陰中陽性與複數一共有16種變化,除此之外,還要分成定冠詞或不定冠詞與無冠詞都有不同變化,一共有48個組合。形容詞字尾變化堪稱德語大魔王。 4.時態德語無進行式但多了虛擬一是和虛擬二式 5.介詞由於每個語言對介詞的使用都不盡相同,介詞通常無法由另一個語言直接翻譯。介詞對任何一個語言來說都是困難的一個章節 6.語序與英文其實差異頗大,副詞的位置也不同主句的動詞必在第二位子句動詞在句尾 7.

Continue reading德語學習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