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來理解屈折語
名詞解釋:屈折語=隨不同情況詞類會有不同屈折變化的語言,例如人稱,時態等.而中文是孤立語,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中文不會有字尾變化等等.為何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不加會怎樣嗎?別人還是懂我的意思啊!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為何過去式動詞要變化?我就跟你說昨天了啊! 在這篇文章中,我嘗試用中文來解釋屈折語的變化.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人類不會那麼無聊沒事找事做.屈折語的變化是有意義的,只不過語言經過很多轉變,現在一些強勢語言的屈折變化看起來的確是冗餘的.我們來看中文的例子:狗咬人.從這句話中我怎麼知道是誰咬人,誰被咬?我們從什麼地方判斷出誰施誰受呢?沒錯,就是”語序”.兩個名詞的先後順序定義了誰施誰受. 但是,世界上還有另一群人他們不想用語序來決定施或受的關係,也就是說語序是可以隨便互換的,狗咬人或人咬狗,他們都想視為是同個意思,這個時候該怎麼辦,要怎麼設計語言才可以避免混淆?而他們也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就是把字尾做了變化表達誰施誰受的關係. 用中文寫出來大概會像這樣:狗(施)咬人(受).主動的一方和被動的一方都加一個詞尾變化(例如施和受)所以假設我今天想把人放前面,就變成人(受)咬狗(施).以上我們順利表達狗咬人=人咬狗的邏輯 那如果有三個名詞怎麼辦?例如:我拿一本書給我朋友.回顧一下,三個名詞是可以隨便擺的喔!也就是三個名詞:我,一本書,朋友是可以任意互換的.複習一下剛剛定義的,主動叫”施”·被動就叫”受”,而我朋友我們再給他一個變化叫做”與”我(施)拿書(受)我朋友(與).這樣我們就可以隨意換順序了書(受)拿我(施)我朋友(與),還有其他多種組合,大家自己想XD 好的,名詞的部分我們處理完了.接下來,動詞也用同樣的邏輯想一次.大部分的屈折語是六個人稱動詞都不相同的,人類為什麼這麼無聊來折磨自己?在不少語言中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的動詞都是不一樣的?為何?其實還是同樣的道理 假設我要說:我們拿一本書給他朋友.這個時候我們要處理動詞了,套用剛剛的,我把拿加一個”複”,代表”我們”(複數)做了這個動作.最後這句話就是我們(施)拿(複)書(受)他朋友(與)這樣的設計其實有個很明確的用意,因為動詞不一樣所以可以一眼看出到底是誰做了拿這個動作,是我們還是書還是我朋友,如此達成一個容錯的機制.同理可以套用到形容詞字尾變化.回顧先前的邏輯,因為語序可以很彈性,所以對每個物品與動作都得小心區分,到底誰扮演什麼角色 母語是屈折語的人會說中文的語法很簡單,實際上並不是的,中文沒有屈折變化是因為中文的語序非常嚴格,語序已經限制住了物品和動作所以中文不需要屈折變化,某種程度上精簡了語言的邏輯,如此而已. 古英文和德文一樣,還保有四個格位,而現代英文已經沒有格位變化,語序也幾乎和中文一樣嚴格,對於現代英文來說詞尾變化以邏輯來看的確是冗餘的,但如果了解語言演變的淵源,人類絕對不是因為無聊沒事找事折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