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字該學,哪些字只要會認?
前陣子的新聞出現了母語人士也不會的字–「波口鱟頭鱝」。真難得,難倒我這個母語人士了。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一個英語教學的現象–鼓勵學生猜字。我個人對這個方式非常不以為然,猜字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間接鼓勵字不用記,只要會認。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原因在於母語人士會的詞比大家想像得多。 有一次我得意地問母語為法文的朋友你知道什麼是 la baie de goji (枸杞) 嗎?(嘿嘿!這個夠難了吧!)沒想到友人回答:知道啊!我們也有在吃呀! (好喔!枸杞都難不倒)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不也知道覆盆子等等外來植物嗎?母語是中文的人知道「覆盆子」就如同母語是法文的人知道什麼是 la baie de goji一樣,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這對正在學外語的人不是好事,因為這代表如果你想要近乎母語人士般流利,那們這些看似冷門的詞彙你都要會。因為如果不會的話,怎麼能稱自己近乎母語人士般流利呢? 敗血症呢?支氣管炎?鸚鵡螺?到底哪些要會?哪些可以不會?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判斷。母語是中文的人知不知道什麼是敗血症?如果答案是的話就代表母語是英文的人知道什麼是sepsis。沒錯的,母語人士會的你就該會,因為你的目標就是要近乎母語人士般流利。 前一陣子收看德國電視節目,裡面提到了acht Schätze意思是八寶,我當時還真驚訝地目瞪口呆,原來連這個都要會。正如波口鱟頭鱝,大部分母語人士不會,但是母語人士會知道他是魚類,而且他的頭像古生物「鱟」。 總結:如果對語言有種雄心壯志,那麼任何看到的字都該學,保持來者不拒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