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詞彙再學其他的東西

去年的這時候我在做什麼呢?我經歷過一個低潮期,每天就只是打開串流平台把聲音調成德文,無腦刷劇。消沉幾個月之後,參加了公司活動,跟德國同事閒聊瞎扯一番,後來證明我德文還行XD離題了,想簡單做一些年度回顧。 有些時候學習順序的安排會大幅影響學習效果,例如先聽還是先說?先學文法還是先學字?經過這幾年實測,我可以簡單總結幾個要點 先學詞彙再學文法 先學詞彙再學說 先學詞彙再聽 先學詞彙再讀 先學詞彙再___(空格可自行填入) 我們來看個例子,教科書寫(1) -t, -al, -ail, -eil, -isme結尾的通常為陽性 (2) -ure, -ence, -ance, -sion, -tion, -té, -ouille, -eille, -ie, -ette, -eur 通常為陰性 好就這兩個公式。捫心自問,你才初學法文第一天,你記得起來嗎?當然記不起來啊? 為何?因為法文詞彙資料庫根本是0,一個法文字都不會怎麼知道有哪些結尾?根本鴨子聽雷,更搞不清楚了嘛! 但是今天如果我找一本超級無敵簡單的童書,慢慢查開始學一些字。我管他什麼性別什麼結尾,先跟著唸再說。la grenouille

Continue reading先學詞彙再學其他的東西

學語言要花多少錢?

你願意花多少錢學一門語言呢?這裡的學會我把它定義為能與母語人士對話以及讀大部分的外文書都不感壓力。(對照歐盟CERF B2/C1以上,不是考過這些考試喔!是真的具備這個架構下描述的能力)五萬?十萬?還是三十萬?還是連五萬都覺得太貴呢? 其實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超乎您的意料。大部分的人所花費的錢遠遠超過五萬塊。這怎麼可能?太貴了吧! 假設我們報名最便宜的推廣中心課程好了,我查了一下一期大約是6500上下,那麼一年兩期就是1.3萬元了。而這種課程通常進度不會太快,要學到B2+以上,至少都要四年左右(其實嚴重低估了)。這樣四年下來就花超過五萬了,還不包含教材費以及去考試的錢。 不理性消費其實我一直覺得語言課程是一種不理性的消費(決策)。理由如下: 如果把去上課的錢省下來,改買有翻譯本的外文書對照中文來看,一定可以大幅超越語言課程的成效。 前些日子我從德國訂購一些百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是我有興趣的題材,算下來8本書不過7000塊左右,我居然在螢幕前裹足不前。猶豫了好幾天我才下訂單。 如果要找老師上課的話,既然要花錢了就做到最好,每天都請老師來上課,而這老師必須通曉中文和外文。在這裡上課的目的是要大量類化母語和外語,其實和第一點的概念相似。一年假設300天,一天一小時的家教1000塊好了,那一年就是30萬,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在肯花錢且找到對的老師的情況下,這種投資一定值得。 小提醒不論要採用1還是2的前提都是要具備一點基礎語言的能力,如果你的外文已經相當不錯,那麼2是一個可以有效進步的方法,但缺點就是真的非常貴以及您一天要有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學語言。

運用邏輯

有一位義大利人是這樣學習語言的:他找一本義大利文的書及其英譯本,或者反過來,兩本一起看,從中找出對應的地方然後慢慢學新字。這個方法我稱它「運用邏輯」。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運用母語的邏輯去類化另一個語言會怎麼表達意思。而翻譯人員已經幫我們做了這件事情,讓我們快速站到他們的肩膀上,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自己慢慢理解意思,直接大量對照兩個語言找出異同之處。 我看到有人舉過這個例子 Tous les êtres humains naissent libres et égaux en dignité et en droits.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 從這兩句話可以先分析,et出現了兩次,and也出現兩次果其不然,et就是and 這就叫運用邏輯。 這幾天購入二手德漢字典,隨意翻了幾頁就驚覺自己犯下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德文要直接對應中文不好對照,所以我一直以來都是用英文對照德文。這樣的確有不少好處,畢竟語言的邏輯很相似,沒有遇到太多挫折。但是我卻少考慮到,用中文來「編碼」會比英文快很多而且記憶力和理解力也無形中上升很多倍。才隨便翻翻幾頁找找字就覺得原來還可以再更快。 但是…

Continue reading運用邏輯

主動學習–實例介紹

古早的年代,連錄音帶都還沒發明的時候,一位加拿大人是這樣學中文的。 首先找一本教材,最後面有glossary (詞彙表)的那種,也就是書中附錄有中英詞彙對照,中對英或英對中。然後遮住英文的部分,問自己那個中文詞是什麼意思,對了就下一題,錯了就做個記號,隔天複習有做記號的地方。就這樣不斷重複直到全部記起來為止。 這樣的做法用到了哪幾個記憶力技巧?1. 提取:強迫自己回想看自己有沒有記起來,答不出來也要想。2. 間隔複習:不會的字明天再說。這兩個簡單的技巧其實已經做對大半的事情,果然這位老兄現在會說20語。 ————————–以下抒發情緒————————–鏡頭回到台灣教育現場,我一直有幾個疑惑1. 求學的時候為何沒有任何老師告訴我們要用提取?2. 重複盯著書讀很多次是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重複寫一個中文字十次幹嘛?明天再寫不行嗎?3. 一字不漏背幹嘛?你有因為這樣成為文豪嗎?4. 很多老師和家長好像很喜歡要求學生要在某個時間點背會東西,比如說今天沒背完就要怎樣怎樣啊!好像是那一刻有多神奇,一定要那個時間學會就會永遠記起來的樣子?

誰學得比較快?大人還是小孩?

我曾經預言過–有沒有可能我德文比英文還好。某種程度上,我還真的感受到這件事正在悄悄地醞釀。老實說,這樣心理是非常難受的,因為從小到大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習英文,居然輕易地被在成年之後才學的語言給打敗,但到底是為什麼呢? (再過不久我可能會發現我法文英文強也不一定) 其實這正是成年人學語言的優點,我學德文的歷程中接觸的材料幾乎都是新聞、部落格甚至一些嚴肅議題的報導或紀錄片。相反地,我學英文的時候是個小孩子,所以接觸的都是簡化版的材料。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很少累積英文的「嚴肅議題資料庫 」。 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要趁早,但是有時候我們忽略了另一個層面,小孩子學習的速度比大人慢而且小孩子對母語的掌握度不足,無法快速類化語言。 小孩子學語言快其實不是正確的觀念,小孩子學得是比成年人慢(很多)。成年人學語言其實只有一個缺點,應該也不難猜到,成年人無法複製完美口音,但其他任一層面成人都能輕易打敗小孩。

提升記憶的活動與對記憶力沒幫助的教育行為

一、背景知識記憶力三部曲:編碼、儲存、提取編碼是最重要的,沒有經過編碼的資訊需要重複N百次還可能記不住。 遺忘是人類的正常保護機制,要對抗遺忘相當於要騙過大腦,不斷提醒這些知識很重要,複習的時間要分散出去,且拉長間隔才能達到效率最大化 為什麼需要遺忘?如果不能遺忘那生活中一沙一塵都會被記住,淹沒了更多更重要的資訊,大腦的運作不就超級沒有效率。如果沒有遺忘的機制,那所有傷心痛苦的記憶都會鮮明地留著,這樣人類怎麼有勇氣再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二、人類天生擅長的記憶活動有哪些? 人類對故事的記憶力非常強:大約強22倍 [1] 人類對空間的記憶力非常強:家裡物品的擺設,每天上下班經過的路線都深刻烙印在腦海中,古希臘時代就有loci method [2] 人類對音樂的記憶力很強:所以唱歌/聽歌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好方法 和極端情緒有連結的事件,記憶力會特別深刻:開心的、傷心的事物都會非常讓人印象深刻,因此有個記憶法就是把要記的東西和情緒做連結 刺激越多感官的活動,記憶力越強:例如看電影有聲光、影像等不知不覺就記住更多東西了。 以上這幾點都可以算是編碼的一環,想要提升記憶力就是需要做這些事情。而相反地,哪些是對記憶力沒幫助的技巧? 三、對記憶力的錯誤期待 遺忘是正常的機制然而大部分的教育環境中卻還逞罰遺忘的人,例如體罰。期待體罰能對抗遺忘?大家還好嗎?處罰正常的行為做什麼? 期待在這個時刻記住就不會再忘記:考試機制的設計,大部分作業的設計都建立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認為在那一刻如果記住了知識就可以記很久且不再忘記.例如學生小考100分我就認為他記住這些單字了,而且還會記到學期末.但這是不可能的,19世紀的科學家艾賓豪斯先生已經告訴過你記憶力不是這樣的。[3] 多讀幾次就會記得了:重複無腦朗誦也算是一種編碼的技巧,但這種編碼跟沒有差不多,這是一個非常低效且浪費時間的行為。可是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落入這種陷阱之中。而我們到底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我們認為對抗遺忘就是要多重複幾次。這只有對一半,重複是沒問題的,但是要在分散的時間重複,否則多讀幾次正是所謂的pointless repetition這是浪費時間又不會有效果的行為。因此,除了體罰以外罰寫才是更糟糕的教育行為,因為那不僅沒什麼效果還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四、記憶力小技巧 不要讀電子書:人類因為對空間的記憶力很強,像是我們會記住讀過的知識大約出現在書的哪個角落。但如果用了電子書,立體空間就成了平面空間,而且隨著放大縮小還會重新排版。因此,對於知識性的書籍盡量不要閱讀電子書,這對記憶力很不好。 不要重複讀:記不起來的地方不要忍不住重複讀,先去睡覺明天再讀反而會為你節省更多時間。 [1] (Research by Dr. Jennifer Aaker in the Stanford

Continue reading提升記憶的活動與對記憶力沒幫助的教育行為

過目不忘?真的嗎?

今天要來介紹一位神人,Daniel Tammet,他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因此被科學家作為研究對象。而他曾參與一個挑戰活動,到冰島去住一週,在七天內學會冰島語,而且會在電視台播出他和母語者的對話。不可思議對吧!七天而已,他有沒有挑戰成功呢?當然有,有興趣可參考底下紀錄片。 故事說完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數據。根據學者研究要達到基本流利需要學會大約5000個字/詞。5000/7 = 714 也就是說這個怪物一天就能吸收700個字以上,而且學過了就不會忘記。紀錄片中教他冰島語的老師描述的很傳神:「他彷彿一台吸塵器,看過的字就一直被他吸進去。」假設一天學12小時,700字,那就是平均一小時約60個字,也就是這12小時內平均一分鐘要記住一個字,而且學過就不會再忘記。incroyable!這一般人絕對是辦不到的,而也可以確定這個人過目不忘的能力是真的。 我認識的人之中有號稱自己過不不忘的人,但我向來對這種說詞存疑,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如紀錄片中七天學會一門語言,甚至連一門外語都不流利。簡單猜測,這些人很可能只是短期記憶容量比一般人大,記憶力比一般人好,並不是真正的過目不忘。 啟示:1. 如果有辦法一天學700個字那你也能七天流利,要複製這個模式的話方言大概還可以,前提是你有完整的教材的話。2. 通常這樣過目不忘的人都有很強的聯覺.但這是與生俱來的。詳見: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1%94%E8%A7%89 結論:有沒有辦法複製這個成功模式呢?當然是沒辦法,誰能一分鐘記一個字而且還不會忘掉? 紀錄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O0C3xwyJg註:超強的記憶力又稱超記憶症,估計全球只有不到100人。

如何練習口說?為什麼你沒辦法說?

常常有人抱怨我們的語言教育忽略了說的能力,導致我們都不會說或不敢說。但老實說,這樣的觀察對也不對。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看一些例子。如何定義流利地說?以下是我個人的定義基本流利:能表達意見、獲取所需資源。白話一點來說,能解決大部分生活問題,不至於在國外餓死就是達成基本流利。非常流利:請注意!非常是個強烈而武斷的字眼,非常流利在我的定義就是母語能表達的外語就要能表達,而且很少犯錯。達到這樣的程度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近乎母語人士般流利。(在這定義下,敝人也沒有真正非常流利) 好的!如何達成基本流利?我們來舉個實例好了。題目:你有什麼興趣嗜好嗎?(來我們先用中文回答)答案:我喜歡運動、攝影和做菜。(非常棒100分)(接下來我們換到英文試試看) 假設我們只有國中程度的英文Q:Do you have any hobbies?A:I love sports, … and cooking. 看出問題了嗎?啊糟糕,攝影怎麼講,沒學過呀!對的,沒學過的字(詞)不會因為我多練習說就被創造出來,到頭來根本的問題在於詞彙根本學得太少就想要練習說。這樣不但不可能流利還會花費不必要的時間。研究指出要達到基本流利至少需要會5000個字(詞),這樣的量在台灣課綱是高中畢業才具備的程度。再來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母語是什麼會大幅影響學外語的速度(這好像是廢話),很多歐洲人也會說台灣人怎麼都不太會說英文呢?No offense!但我要來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人母語都和英文有不少共通詞彙,但是中文確實是個很特殊的語言,中文和英文重疊的詞彙幾乎是0%,就算是外來語也是盡量能用意譯就不用音譯。這樣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假設歐洲國家一樣學5000字好了,問題是他用母語搞不好可以再補上3000字,那就8000字啦!8000字當然就可以流利了。不知道大家有沒看過一則漫畫,是在講人生起跑點不同,這就人生起跑點不同真實版!再來,中文和英文的邏輯也是大相徑庭,我們不只詞彙重疊率0%,邏輯重疊率也0%,那我是要怎麼流利? 好的!基本題練完了,我們來進階題題目:氣候變遷的影響是什麼?請舉例說明(一樣中文來一次)答:氣候變遷對環境、社會或經濟都產生不少影響。環境的變化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全球暖化及農業危害。(非常棒100分)(接著我們用台語講一次看看)有沒有發現其實已經有點小難,尤其生物多樣性要怎麼翻譯?不過整體來說應該是可以翻出正確的句子。(台語的部分我給自己90分好了) (接下來英文版)What ar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Please give examples.Climate change has a wide range

Continue reading如何練習口說?為什麼你沒辦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