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學外語–為何有效(以及為何實際上不太有效)

若上綱搜尋「提升語言能力的方法」。看電影學XX文一定是榜上有名。看電影不失是個無痛學習的途徑。但是如果我們具體計算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可是會令人大吃一驚。事實上,看電影一點都不是個高效的學習方式。什麼?這怎麼可能,我有朋友靠著動漫學會日文啊?!我朋友看美劇學英文啊?! 是的,我可沒有說這方法不行不通,但在進入正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科普一下。 為什麼看電影有效? 喂!你剛不是才說看電影的效益很低嗎?是的,但是諷刺的是,這樣低效的方式通常還比參加語言課程有效得多。而究竟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再來複習形成記憶力的三個重要步驟:編碼、儲存、提取。編碼的意思是將新知識轉化成大腦能儲存的形式,以提升記住的機率。編碼是記憶力生成最重要的階段。(可以看到編碼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不做的話,後面不就很難再做下去了嗎?) 好的,讓我們一同回顧我們在求學階段是怎麼學新詞的?您重複朗誦一個詞很多次,並且希望自己可以記住,對嗎?是的,這正是此法行不通的原因。問題在於,這樣重複的過程中沒做到任何編碼,缺乏編碼的重複就是無謂重複。應該不難理解,無謂重複不但很痛苦,還很低效。 相反地,在觀賞電影的時候大腦無意間實行了對鞏固記憶力有效的活動,舉例如下 編碼:電影有不少圖像及聲光效果,電影正悄悄地把資訊編碼成影像、聲音等形式,無形中提升了我們的記憶力(謎之音:電影默默地幫你完成了記憶力最重要的一步,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間隔重複:研究指出間隔重複勝過聚焦複習。看電影同時也是間隔重複的一種形式,因為常用詞彙會在不同時機中分散地出現。(而不是同一時間重複N次)。 沈浸其中:常用的詞彙或句法會出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不知不覺讀了更多的句子,當然會比在學校上課更有效。 與情緒的連結:電影的情節往往會觸動情緒的連結,對於涉及情緒反應的情境大腦更是容易記住。 總結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看電影學語言會這麼有效,那麼 為什麼看電影學語言不夠有效率? 我們一起來算一下時間。如果今天我找一個20分鐘的影片來看,我可以學會多少新詞?答案可能會出人意料,實際數據可能不會很精確,但平均來說20分鐘大概可以學會3個詞。我們蒐集這三個詞之後,接下來會怎麼做?把字寫到筆記本上?查字典?想辦法記起來?這三件事情需要再額外花多少時間?我算10分鐘好了。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維持這樣的學習速度,一天30分鐘學3個字,再假設大家都是記憶大師,學過的字都不用複習也不會忘記(所以隔天不會有額外的複習時間),那一年大約可以學會1000個字,也就是說我需要5年的時間(在這個理想實驗室數據的估算下)才可以達到中等程度的流利(學會5000字)。人生苦短,這樣的學習速度顯然是行不通的,學一個語言就要花5年的時間,那怎麼成為多語者呢? 那到底該怎麼做才有效?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不少篇幅,但總體來說我可以簡單結論及建議如下 學習語言需要對記憶力的理論有基本的認識,才能事半功倍。記憶力三部曲:編碼、儲存、提取。 編碼是鞏固記憶力最重要的一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新詞彙用影像、聲音等編碼。 使用間隔複習軟體,如:ANKI。 如果你的目標是學得越快越好,那麼學習的重點應該擺在單位時間內學習最多新詞彙。如果目標是要外語非常流利,那至少要學會一萬字以上(大部分的人的詞彙量遠小於這個數字,這也是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遇到說得一口流利外語的人)。 看電影沒有什麼壞處,只是它不若想像中有效率。

把網撒大

今天在既有時間下我有兩個策略1. 學一萬個字,但大約有五成遺忘率(意思是大約五成記住,其他不一定能正確被提取)2. 學五千字,一成遺忘率 (意思是大部分都記得)您會選策略一還是策略二?為什麼?當然應該選策略一。為什麼?因為我多會500字啊!啊!可是我有一半都記不住耶!別擔心,因為知識具有滾雪球效應,學過的字會和其他知識做關聯,時日一久就會加快學習的速度。所以說,為什麼常有人抱怨,我考試成績不錯,可是我不會講這語言?這可能不是各位的錯,這是因為大部分教育採用策略二所致,你記住九成得了90分,甚至你滴水不漏好了全部記住100分了,但是你的量還是比學一萬字的人低,所以你輸了。 把網撒大,這樣捕到的魚才會多。

看美劇學記憶力 (下)

有個讓我印象滿深刻的片段。一個在準備考試的上班族是怎麼唸書的呢?首先她把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做成閃卡。舉例來說讀到鎢的熔點 那卡片正面就寫 鎢的熔點是幾度?背面就寫答案3422度 也就是說所有的知識自己消化過後,還沒記住的就做成閃卡,最後只要複習那些卡就可以了。 而已經會的就放到一邊,降低複習頻率或不理他們。 為什麼這讓我印象深刻呢?回顧一下,您是否盯著課本朗誦已經記起來的內容?有的,而且人類不由自主就會這樣做。你在練樂器的時候,熟悉的片段你彈比較多次還是不熟悉的?一定是熟悉的。運動的時候,你會的招牌動作你有沒有拼命練?有啊每次都練。 拉回來,已經記起來的學會的內容,你再讀一次做什麼?鎢的熔點你會了你再讀十次幹嘛?你怕忘掉嗎?而還沒記起來的你怎麼還不讀? 所以說,為什麼不少人學了十年的某某技能還是零零落落?例如英文(小女子也躋身其中),我是多討厭英文?! 因為人類的大腦很可惡,它無時不刻都希望你做熟悉的事情,它不要讓你學,你要學它就罷工給你看。 晚安!該睡了,明天還要再讀法文。而且不能重複讀會的東西喔!

看美劇學記憶力 (上)

連續在好幾部美劇中看到以下橋段當有人要準備標準化測驗時同事就過來幫忙,而他們怎麼做呢?就是一人找書中的題目提問受試者,如果受試者答錯,提問的人再給提示或公佈解答。這樣的過程就是充分利用記憶力形成的第三階段–提取(effortful recall)這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同學互相背書的情景,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從來沒有這樣互相背完一整本書。應該不難想像這方法比自己閉門造車有效非常多倍。而這方法可以再改良,如果受試者答錯了,提問方應給提示並馬上翻到書中對應處給受試者看。受試者消化過後,隔一段時間(幾天)提問方再問相同的題目。

提升記憶力的方法-減少用筆

您在讀書時候是否有以下行為? 做筆記(讀書時候做的筆記,不是上課聽講寫的筆記) 劃重點 動筆寫很多次 您是否覺得這樣做很花時間而且知識根本進入不了長期記憶?若有這些狀況的話其實是正常的喔!2013年的研究發現上述三點都是極為低效的學習方式[1]。 然而究竟是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問自己為什麼要做筆記,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呢?不外乎,我要讀書獲得好成績呀!當然,但是如果靜下心來思考,應該不難發現,做筆記不過就是把知識從A地抄寫到B地,然後呢?我們記起來了嗎?我們好像期待做筆記會讓我們記住該記住的資訊,實際上常常事與願違。而做筆記的機會成本多大?也就是我們做另一個選擇-不做筆記會怎麼樣?應該不難想像,寫字很花時間,如果我們不做筆記,在同樣時間下如果我們採用分散學習、自己口述所學內容等,一定會有更好的記憶效果。 讀書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要拿著色筆東畫畫、西畫畫?我也不知道,好像很多老師會這樣教。這個現象其實是一種錯覺,當我們頻繁動筆的時候給人一種忙碌的感覺,讓我們獲得一種好像完成不少壯舉的「成就感」。但事實上忙碌不等於有效,在你畫完重點後闔上書本問自己讀了什麼,多數的時候我們根本腦袋空空。再者,畫線的書本就會讓人把目光不停集中在畫記處,正好就是所謂「見樹不見林」這種看不見全貌的糟糕方法。 當一個知識點記不起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曾動筆抄寫N次?會!但我們到底為何這樣做?我一次記不住,難到抄寫100次可以延長記憶的時間100天嗎?諸多經驗都告訴過我們不可能的。既然辦不到為何還要做?我也不知道,大家都這麼做。 一位會說50幾種語言的神人被問到學習方法時,他提到自己讀書時幾乎從不做筆記。他的理由如下:存到長期記憶的才叫知識。如果不能記住,那麼筆記再多再漂亮又有何用呢?這聽起來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是還真的被我們給忽略了,我們好像對學習過程的產物更為執著,也更在乎付出多少時間,但卻徹底忘記了學習的目標就是新的知識要進入長期記憶,才能算是學會了知識。當需要講法文的鯨魚 = la baleine時,我們沒有設法記住她[2]反而在筆記本畫上美麗的插圖,寫上工整的字跡。我們到底是在做什麼呢? 解方:丟掉你的筆,採用分散學習、使用間隔複習軟體、反向問自己書中的內容。 [1]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Continue reading提升記憶力的方法-減少用筆

音樂系友人的啟示

我有一個音樂系畢業的友人,一日我與她閒聊到練琴的事情。友人跟我分享了一個故事。假設今天有兩種練琴的方法。 1. 設定鬧鐘十分鐘,時間一到問自己練了什麼。為什麼這樣練?是要改進某個技巧?還是要學新技能? 2. 無腦練習某個技巧100次。 應該不難想像,方法二會比方法一花更多時間、更不輕鬆,效果也更差。但奇怪的是,人類不知不覺會偏好方法二。 為什麼?因為啊,大腦是個卑鄙邪惡的器官。啊!沒有啦。因為方法一會消耗腦力,但方法二不太會。邪惡的大腦不想學習,時時刻刻都想省電。而更可惡的是,即使知道這些理論還是會被大腦騙了。甚至專門研究腦科學的學者也不能倖免。 所以呢!世界上大部分勉人努力向上的名言基本上都不太適用,因為那就是方法二,N倍的時間1/N的效率(總產出1/N^2),但人類(的身體)很能吃苦,還樂此不疲。 好了,最後幫大腦平反一下,它還是需要幫你省電,否則你就活不了了。

不適合用來學習外語的材料

這篇算是我的個人意見。 新聞:我相信不少人會用新聞作為閱讀或聽力的材料。但其實這個作法有幾個缺點。(1) 新聞是報導當地發生的實事,對於不住在該國的人不了解其背景,當然也無法了解來龍去脈。(2) 新聞有大量政經議題,我們並不清楚當地政府機關編制、法案或政治人物的姓名,這些背景知識才是我們看不懂新聞的主因。以至於我們無法專心在語言身上。 電影:電影也是很多人用來學習外語的材料,但它也有不少缺點。(1) 看電影應該是為了娛樂,如果看電影要一直停下來查字典那不是就無法享受劇情了嗎?(2) 電影的台詞通常經過設計,不一定是日常生活用語。(3) 如果看電影20分鐘,可能還聽不到幾句話,太耗費時間。 (部分) 文學作品(1) 很多文學名著太古老(2) 文學作品通常會玩字以及有大量高階不實用的形容詞(3) 文學作品受當地文化影響甚深,如果對當地文化沒興趣或沒涉獵那自然就讀起來無趣,當然也不懂其意。 所以我都不會用那些東西嗎?我會讀當地新聞,會看電影及文學作品但這些都不是我學習的「主食」。我的作法大致如下1. 新聞:盡量不選擇政治新聞看2. 電影:選擇短篇影集,很累不想學語言的時候看(好像有點矛盾)3. 文學作品:不要選太古老的或者涉及太多文化背景的(例如大量希臘神話的作品可能就不適合)。

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是指工作記憶資源的使用量。 資訊只有在首先被工作記憶注意和處理後,才能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然而,工作記憶的容量和持續時間都極其有限。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限制會阻礙學習。 若認知負荷很大,那工作記憶一下子就會被占滿,新的知識就無法進入長期記憶。而工作記憶只有少得可憐的量,且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因此,降低認知負荷是學習新知識非常重要的一環。一般初學者教材的編纂,即使是最簡單的例子,通常仍不符合以上原則,這樣造成學習者認知負荷太大,降低了學習效率以及徒增挫折感。 例子:(法文第一課)🧒:bonjour! comment ça va? (早安!你好嗎?)👧:ça va très bien et toi? (我很好!你呢?)認知負荷過重!是的,第一課就認知負荷太重了。為什麼?首先工作記憶只有很少很少的量,多少?5-9個單位。bonjour bon = 好jour = daybon = 陽姓形容詞jour 是陽性comment = howça = itva = goes (動詞要變六位)接下來還要記發音:bonjour!

Continue reading認知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