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冷知識
嚼食口香糖:咀嚼的動作可以讓血液流向頭部,讓記憶力獲得提升 眼球水平移動:讀書前水平移動眼球30秒,可連結左右腦,提升10%的記憶力 睡前15分鐘複習
嚼食口香糖:咀嚼的動作可以讓血液流向頭部,讓記憶力獲得提升 眼球水平移動:讀書前水平移動眼球30秒,可連結左右腦,提升10%的記憶力 睡前15分鐘複習
原文: https://bigthink.com/neuropsych/learning-new-language-adults/ 近期研究指出幼兒未成熟的前額葉皮質可能是他們較成人容易學習語言的原因 學習取決於兩個不同的記憶系統,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和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 陳述性記憶描述了記憶具體信息(例如,事實和事件)。(大人所擅長) 非陳述性記憶描述了獲得技能和無意識或隱性知識、反應和習慣——比如彈鋼琴、害怕蜘蛛或提升球技。(小孩所擅長) 不幸的是這兩種記憶系統有時會相互競爭資源。 這和語言學習有什麼關聯呢?表面上看來,語言學習似乎是基於陳述性記憶系統,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語言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陳述性記憶。但大部分語言的規律是基於一種機率分佈,而不是精確的規則。 成年人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往往會依賴前額葉皮層。但當非陳述性系統起主導作用時,學習效率才能獲得提升。也就是說如果能關閉前額葉皮層,就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如何關閉前額葉皮質:研究顯示從事短時間的體力活動能減緩前額葉皮層的運作。設身處地感受語言將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原文:https://studentnews.manchester.ac.uk/2021/04/29/highlighting-doesnt-work-heres-what-does/ 節錄重點1. 在書上畫線:畫重點是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很多人常用的學習方法,但2013的研究指出畫重點對學習不但無效,還可能有害。原因是無行中降低推理或連結的能力(見樹不見林)2. 做摘要筆記:可能稍微比畫線或重複讀來得有效,但也不是最有效率的。3. 重複讀誦:分散學習的效果比集中學習來得有效。(類似概念: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那什麼才有效?主動學習:意思是讀過內容後,闔上書本問自己學了什麼,然後再對答案可用一些工具幫忙如ANKI/Quizlet等。 總結:有效的學習法有兩個特質1. 違反直覺2.懶惰的大腦不喜歡對付第一個很簡單,把學校教的反著做第二個就有點困難,但或許可以這樣,當你做一件事已經熟練到不用思考的時候,那就得小心了,表示大腦進入節能模式,趕快把它叫醒,否則再下去就是退步的時候了。
0 C a 1 F d G e 2 Bb g D b 3 Eb c A f# 4 Ab f E c# 5 Db bb B g# 6 Gb
最近看到一個部落格文章引用了這樣的實驗 科學家將學生分成兩種實驗對象。第一組的學生老師上課學完後,當天立刻複習,並讓學生意識到今天教的內容,未來是要考試的,並且有計畫地每天做類似題目(一個禮拜)。 第二組的學生,老師照常上課,但並沒有說要考試!直到一個禮拜後,考前1小時,突然跟學生說:「等等我們要考試,給你們一點時間回憶一下吧!」再發上週教材下去。 猜猜看,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結果如何呢? 令人驚訝的是:答案是第二組成績較好。 科學家這才發現,原來人每天學習,會讓人陷入固定思維,專有名詞叫「定勢效應」。而第二組的學生,雖然隔了一個禮拜沒有學習,但空白的時間,大腦反而可以無意識的重新建構知識,等到考試前夕,要求學生複習,讓學生「回憶」,意外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求學階段有沒有一種人,他們沒做什麼可是卻有非常好的成績。為什麼?這些人是天才嗎?不是的,說不定他們的IQ還比諸位更低喔!什麼?豈有此理?對,就是有理.部分答案就在上面的實驗中。而另外一部分答案在後面這本書中。 我很喜歡一本書叫做”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但是我不太喜歡旁人為這本書下的註腳。在中文版的推薦序文中,更有這樣的一段話,「這本書點醒了我,我不是天才,只是比別人更努力,所以才可以換來成功。」我以為這是理解不足才會下的結論。一直以來天賦和努力到底哪個重要總是充滿喋喋不休的爭論,而我正好非常不喜歡這樣的二元對立思維。因此,我想藉由自身經驗來為這本書做一些不同的詮釋。(相關的書籍還有刻意練習等)。對此,我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決定成敗的關鍵跟天賦和努力都沒關係呢? 首先,我必須從作者自身的經歷說起。書中一開始作者道出他成長的經歷,小時候他從不打桌球的父母買了一張乒乓球桌,而且是很高級、專業的比賽球桌。(他的父母並無意栽培他成為選手,也不知購買的理由)。作者家有個超大車庫剛好可以擺下球桌,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兄弟兩沒事就在車庫中打球。他們從小就會互相比速度,比如一方打出刁鑽的球,另一方設法回擊。上了小學後,他們的體育老師也是桌球專業,並致力於培養新秀,且讓他們加入英國唯一個24小時的俱樂部打球。作者自己對學校的課業也興趣缺缺,所以投入大量時間在俱樂部打球。而在作者進入國家隊後,又接受中國桌球隊教練的科學化訓練,讓他球技大幅進步,最終他成為兩次打進奧運的選手。回顧作者的運動生涯,是否讓你感到驚奇,原來作者何其幸運具備了一切成功的條件。這也可以解釋為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老生常談。 這裡帶出第一個問題一個可能的解答,為什麼有些人都在睡,可是他還第一名?啊人家10年前學過你現在才開始學的東西啊!先學過了為什麼要告訴你呢?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俄羅斯四歲女孩會八語。她小時候在父母栽培下無痛地學會八語,對不起當大家辛苦對抗遺忘曲線的時候她輕鬆在家自學第九語。(人生真是不公平呀)。想要造出多語寶寶的父母可以參考她母親的做法,很簡單,一個語言每天找一個母語者陪小孩玩一小時,一天最多四個語言。(算一算這樣父母需要超大的財力。嗯,還是算了吧)。落後小女孩十年的語言能力大概只有超記憶症才有可能超越吧(超記憶症的機率大約近億分之一) 再回到書中,天時地利無法被掌控,能控制的只有人和,所以作者才引出一萬小時定律以及刻意練習等概念,告訴讀者該做什麼才能有效進步。在刻意練習的核心概念中,其實只是在表達,多數人因為不了解大腦的運作而沒有達到有效率的練習(沒有刺激活絡大腦所以沒有進步)。 而我以為,過去因為缺乏這些科學知識,很多人很努力很辛苦,可是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但身體受苦了,心理也疲乏無力。而我不喜歡的正是這本書中也一直在偷渡類似觀念,好像是在說有做到刻意練習的人就是比別人辛苦比別人努力的人。就因為科學研究以及知識的普及流通,人們得以更清楚知道該如何練習才能有效進步。當我們配合著大腦運作的方式練習不但可以變得輕鬆又更快達到目標,怎麼會輕易和成功就是比別人更努力的古老觀念畫上等號呢? 這幾年來,我研究了一些多語者的學習歷程,驚訝地發現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其一,很多多語者是在學校語言成績最差的人(天分最低)。其二,多語者大都成年後才學第二甚至第一外語。而第三點就更玄了,多語者大部分有其他的職業,他們一天大概只花一小時學語言。為什麼?憑什麼天賦低(至少在學校時如此),也沒比較努力的人可以有好幾倍的學習效果?很簡單,他們離開學校後改變了學習方法,不約而同地用了所謂的間隔記憶法,一個對記憶力很有效的方法(這就是刻意練習的概念)。而多數多語者充滿熱情的學語言,他們一點都不辛苦,也不覺辛苦。對照書中概念,這些例子正鼓舞著我,原來學習方法對人有那麼大的影響。而求學階段的某些同學,看似沒做什麼,卻可以大幅領先同儕,這些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如一開始說的實驗。 最後我想給這些概念一些新的詮釋,成功不在天賦或努力而在於正確而有效率的練習。有一句話說別人比你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而我從不這樣看,別人比你聰明或努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比你聰明也不若你努的人居然學得比你快。
Deutsch Englisch Datenmengen Data sets Speicherdump Memory dump Prozessor Processor Zugriff auf Access to die Aufzeichnung the record der Berufspendler the commuter Sendmasten Transmission towers hochfahren boot up Verzeichnis directory
中文 英文 德文 法文 牡羊座 Aries der Widder le Bélier 金牛座 Taurus der Stier le Taureau 雙子座 Gemini die Zwillinge les Gémeaux 巨蟹座 Cancer der Krebs le Cancer 獅子座 Lio
節錄自 “How to Develop a Brilliant Memory Week by Week: 50 Proven Ways to Enhance Your Memory Skills” 書中的一項記憶法。 在學習有性別語言時可以將兩者分類記憶。 例如:陽性代表其中一座自己熟悉的城市,陰性則是另一座。 例子: 法文 un hôpital (陽性) –> 想像在台北的某醫院。 une poste(陰性)
8/13是世界左撇子日,藉此來分享語言小知識。 考慮以下兩句話 1. Turn right. (右轉) 2. I have the right. (我有權利) 咦?為什麼權利和右邊有關,難不成用右手的人才有權利? 先別著急再來多看幾個語言 德文:1. rechts abbiegen 2. Ich habe das Recht. rechts / Recht (Recht大寫因為是名詞) 怪哉,怎麼還是一樣 法文:1. Tourner à
或許我們都聽說過一個理論,只要會3000字,就能表達所需,完成有效溝通.或者,X千字含概了80%的內容等等。 但是,回到聽力的場景本身,有幾個殘酷的現實 通常要面對母語者:母語者的詞彙量一定遠遠超過非母語者,要聽懂母語者講的話絕非易事,必須用有夠多的詞彙才能順利聽懂別人說的話. 需要極短的反應時間,聽力不像閱讀,閱讀可以慢慢看一邊由上下文中推敲出可能的意思.而現實生活中母語者講話飛快,更是沒有耐心放慢速度等你慢慢聽 回歸到問題本身,聽不懂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會的詞彙太少了,如果一個字就是沒學過或者不認識,那麼再聽100次就會懂了嗎?當然不可能,否則世界上人人都是語言高手了. 所以該換位思考,設法提升記憶力,迫使自己每天吸收新的知識,累積夠多詞彙後才是訓練聽力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