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詞彙再學其他的東西

去年的這時候我在做什麼呢?我經歷過一個低潮期,每天就只是打開串流平台把聲音調成德文,無腦刷劇。消沉幾個月之後,參加了公司活動,跟德國同事閒聊瞎扯一番,後來證明我德文還行XD離題了,想簡單做一些年度回顧。 有些時候學習順序的安排會大幅影響學習效果,例如先聽還是先說?先學文法還是先學字?經過這幾年實測,我可以簡單總結幾個要點 先學詞彙再學文法 先學詞彙再學說 先學詞彙再聽 先學詞彙再讀 先學詞彙再___(空格可自行填入) 我們來看個例子,教科書寫(1) -t, -al, -ail, -eil, -isme結尾的通常為陽性 (2) -ure, -ence, -ance, -sion, -tion, -té, -ouille, -eille, -ie, -ette, -eur 通常為陰性 好就這兩個公式。捫心自問,你才初學法文第一天,你記得起來嗎?當然記不起來啊? 為何?因為法文詞彙資料庫根本是0,一個法文字都不會怎麼知道有哪些結尾?根本鴨子聽雷,更搞不清楚了嘛! 但是今天如果我找一本超級無敵簡單的童書,慢慢查開始學一些字。我管他什麼性別什麼結尾,先跟著唸再說。la grenouille

Continue reading先學詞彙再學其他的東西

學語言要花多少錢?

你願意花多少錢學一門語言呢?這裡的學會我把它定義為能與母語人士對話以及讀大部分的外文書都不感壓力。(對照歐盟CERF B2/C1以上,不是考過這些考試喔!是真的具備這個架構下描述的能力)五萬?十萬?還是三十萬?還是連五萬都覺得太貴呢? 其實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超乎您的意料。大部分的人所花費的錢遠遠超過五萬塊。這怎麼可能?太貴了吧! 假設我們報名最便宜的推廣中心課程好了,我查了一下一期大約是6500上下,那麼一年兩期就是1.3萬元了。而這種課程通常進度不會太快,要學到B2+以上,至少都要四年左右(其實嚴重低估了)。這樣四年下來就花超過五萬了,還不包含教材費以及去考試的錢。 不理性消費其實我一直覺得語言課程是一種不理性的消費(決策)。理由如下: 如果把去上課的錢省下來,改買有翻譯本的外文書對照中文來看,一定可以大幅超越語言課程的成效。 前些日子我從德國訂購一些百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是我有興趣的題材,算下來8本書不過7000塊左右,我居然在螢幕前裹足不前。猶豫了好幾天我才下訂單。 如果要找老師上課的話,既然要花錢了就做到最好,每天都請老師來上課,而這老師必須通曉中文和外文。在這裡上課的目的是要大量類化母語和外語,其實和第一點的概念相似。一年假設300天,一天一小時的家教1000塊好了,那一年就是30萬,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在肯花錢且找到對的老師的情況下,這種投資一定值得。 小提醒不論要採用1還是2的前提都是要具備一點基礎語言的能力,如果你的外文已經相當不錯,那麼2是一個可以有效進步的方法,但缺點就是真的非常貴以及您一天要有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學語言。

如何練習口說?為什麼你沒辦法說?

常常有人抱怨我們的語言教育忽略了說的能力,導致我們都不會說或不敢說。但老實說,這樣的觀察對也不對。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看一些例子。如何定義流利地說?以下是我個人的定義基本流利:能表達意見、獲取所需資源。白話一點來說,能解決大部分生活問題,不至於在國外餓死就是達成基本流利。非常流利:請注意!非常是個強烈而武斷的字眼,非常流利在我的定義就是母語能表達的外語就要能表達,而且很少犯錯。達到這樣的程度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近乎母語人士般流利。(在這定義下,敝人也沒有真正非常流利) 好的!如何達成基本流利?我們來舉個實例好了。題目:你有什麼興趣嗜好嗎?(來我們先用中文回答)答案:我喜歡運動、攝影和做菜。(非常棒100分)(接下來我們換到英文試試看) 假設我們只有國中程度的英文Q:Do you have any hobbies?A:I love sports, … and cooking. 看出問題了嗎?啊糟糕,攝影怎麼講,沒學過呀!對的,沒學過的字(詞)不會因為我多練習說就被創造出來,到頭來根本的問題在於詞彙根本學得太少就想要練習說。這樣不但不可能流利還會花費不必要的時間。研究指出要達到基本流利至少需要會5000個字(詞),這樣的量在台灣課綱是高中畢業才具備的程度。再來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母語是什麼會大幅影響學外語的速度(這好像是廢話),很多歐洲人也會說台灣人怎麼都不太會說英文呢?No offense!但我要來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人母語都和英文有不少共通詞彙,但是中文確實是個很特殊的語言,中文和英文重疊的詞彙幾乎是0%,就算是外來語也是盡量能用意譯就不用音譯。這樣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假設歐洲國家一樣學5000字好了,問題是他用母語搞不好可以再補上3000字,那就8000字啦!8000字當然就可以流利了。不知道大家有沒看過一則漫畫,是在講人生起跑點不同,這就人生起跑點不同真實版!再來,中文和英文的邏輯也是大相徑庭,我們不只詞彙重疊率0%,邏輯重疊率也0%,那我是要怎麼流利? 好的!基本題練完了,我們來進階題題目:氣候變遷的影響是什麼?請舉例說明(一樣中文來一次)答:氣候變遷對環境、社會或經濟都產生不少影響。環境的變化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全球暖化及農業危害。(非常棒100分)(接著我們用台語講一次看看)有沒有發現其實已經有點小難,尤其生物多樣性要怎麼翻譯?不過整體來說應該是可以翻出正確的句子。(台語的部分我給自己90分好了) (接下來英文版)What ar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Please give examples.Climate change has a wide range

Continue reading如何練習口說?為什麼你沒辦法說?

為什麼你不該讀原文書?為什麼你不能輕鬆讀懂外文書?

首先,詞彙是評估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那麼到底要會多少字(詞)才能讀懂一般普通的書籍呢?關於這個議題大部分的人會引用知名學者Paul Nation的研究5000 words allow you to understand about 98% of most ordinary texts (Nation (1990) and Laufer (1997)).注意,這裡說的是一般普通的書籍。但Nation在另一篇論文中指出如果是原文素材(給一般母語者看的材料),則需要8000~9000字。If 98% coverage of a text is needed for unassisted comprehension, then a

Continue reading為什麼你不該讀原文書?為什麼你不能輕鬆讀懂外文書?

世界左撇子日,語言小知識

8/13是世界左撇子日,藉此來分享語言小知識。 考慮以下兩句話 1. Turn right. (右轉) 2. I have the right. (我有權利) 咦?為什麼權利和右邊有關,難不成用右手的人才有權利? 先別著急再來多看幾個語言 德文:1. rechts abbiegen 2. Ich habe das Recht. rechts / Recht (Recht大寫因為是名詞) 怪哉,怎麼還是一樣 法文:1. Tourner à

Continue reading世界左撇子日,語言小知識

有趣的屈折語邏輯

考慮以下四句話 中:他比我高 英:He is taller than me. 德:Er ist größer als ich. 法:Il est plus grand que moi. 中文不是屈折語,在本篇只是當翻譯用。 首先看德文,假如這句話硬翻英就是: He is taller than I. 邏輯:”他”跟”我”做比較,兩者沒有主動和被動的關係,兩個人都是主詞 再看法文,硬翻英: He is taller

Continue reading有趣的屈折語邏輯

未來式

你知道嗎?英文其實是沒有未來式的喔! 且慢!怎麼可能?那will/is going to 不就是表示未來嗎? 是的!但就”式”的嚴格定義來說,有涉及動詞詞尾變化的才能稱為”式“或“時態” 而英文是用助動詞–will表示未來 德文也是一樣,使用werden及六個人稱的不同動詞代表未來 而法文的未來式涉及動詞詞尾變化,這樣才能稱為未來式. 其他詳細說明請見 link

用中文來理解屈折語

名詞解釋:屈折語=隨不同情況詞類會有不同屈折變化的語言,例如人稱,時態等.而中文是孤立語,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中文不會有字尾變化等等.為何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不加會怎樣嗎?別人還是懂我的意思啊!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為何過去式動詞要變化?我就跟你說昨天了啊! 在這篇文章中,我嘗試用中文來解釋屈折語的變化.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人類不會那麼無聊沒事找事做.屈折語的變化是有意義的,只不過語言經過很多轉變,現在一些強勢語言的屈折變化看起來的確是冗餘的.我們來看中文的例子:狗咬人.從這句話中我怎麼知道是誰咬人,誰被咬?我們從什麼地方判斷出誰施誰受呢?沒錯,就是”語序”.兩個名詞的先後順序定義了誰施誰受. 但是,世界上還有另一群人他們不想用語序來決定施或受的關係,也就是說語序是可以隨便互換的,狗咬人或人咬狗,他們都想視為是同個意思,這個時候該怎麼辦,要怎麼設計語言才可以避免混淆?而他們也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就是把字尾做了變化表達誰施誰受的關係. 用中文寫出來大概會像這樣:狗(施)咬人(受).主動的一方和被動的一方都加一個詞尾變化(例如施和受)所以假設我今天想把人放前面,就變成人(受)咬狗(施).以上我們順利表達狗咬人=人咬狗的邏輯 那如果有三個名詞怎麼辦?例如:我拿一本書給我朋友.回顧一下,三個名詞是可以隨便擺的喔!也就是三個名詞:我,一本書,朋友是可以任意互換的.複習一下剛剛定義的,主動叫”施”·被動就叫”受”,而我朋友我們再給他一個變化叫做”與”我(施)拿書(受)我朋友(與).這樣我們就可以隨意換順序了書(受)拿我(施)我朋友(與),還有其他多種組合,大家自己想XD 好的,名詞的部分我們處理完了.接下來,動詞也用同樣的邏輯想一次.大部分的屈折語是六個人稱動詞都不相同的,人類為什麼這麼無聊來折磨自己?在不少語言中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的動詞都是不一樣的?為何?其實還是同樣的道理 假設我要說:我們拿一本書給他朋友.這個時候我們要處理動詞了,套用剛剛的,我把拿加一個”複”,代表”我們”(複數)做了這個動作.最後這句話就是我們(施)拿(複)書(受)他朋友(與)這樣的設計其實有個很明確的用意,因為動詞不一樣所以可以一眼看出到底是誰做了拿這個動作,是我們還是書還是我朋友,如此達成一個容錯的機制.同理可以套用到形容詞字尾變化.回顧先前的邏輯,因為語序可以很彈性,所以對每個物品與動作都得小心區分,到底誰扮演什麼角色 母語是屈折語的人會說中文的語法很簡單,實際上並不是的,中文沒有屈折變化是因為中文的語序非常嚴格,語序已經限制住了物品和動作所以中文不需要屈折變化,某種程度上精簡了語言的邏輯,如此而已. 古英文和德文一樣,還保有四個格位,而現代英文已經沒有格位變化,語序也幾乎和中文一樣嚴格,對於現代英文來說詞尾變化以邏輯來看的確是冗餘的,但如果了解語言演變的淵源,人類絕對不是因為無聊沒事找事折磨自己的.

彈舌音

提到彈舌音,大家應該都聯想到西班牙文的rrrrrrrr。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呢? 這麼匪夷所思的音為何存在呢? 哪些語言有彈舌音?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應該反著問.彈舌音為什麼不存在呢?哪些語言沒有彈舌音? 還沒有學會彈舌音之前,我瞥見國外論壇,其中一位老兄說道:我的母語有彈舌音,所以對我來說很容易,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何有人在講英文th的時候舌頭連跳一下都不會,這怎麼可能,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這位老兄說的也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但在我學會彈舌音之後,有一天我需要講three這個字,我才意識到原來講英文需要那麼用力,直接彈舌念過去不是很輕鬆嗎? 而哪些語言沒有彈舌音呢?以歐洲的語言來說幾乎只有英文沒有(愛爾蘭英文有),法文和德文是小舌音(也是彈舌的一種),而其他語言都有彈舌音.而在亞洲的強勢語言中大概只有中文跟日文沒有,韓語跟大部分東南亞語幾乎都有.而原住民的語言也都有彈舌.有些語言甚至大小舌音都有。 所以說彈舌音一點都不神奇喔,沒有彈舌音的語言反而是比較少的!(註:我是因為荷蘭文學會彈舌的,這完全是一場意外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