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屈折語邏輯
考慮以下四句話 中:他比我高 英:He is taller than me. 德:Er ist größer als ich. 法:Il est plus grand que moi. 中文不是屈折語,在本篇只是當翻譯用。 首先看德文,假如這句話硬翻英就是: He is taller than I. 邏輯:”他”跟”我”做比較,兩者沒有主動和被動的關係,兩個人都是主詞 再看法文,硬翻英: He is taller
考慮以下四句話 中:他比我高 英:He is taller than me. 德:Er ist größer als ich. 法:Il est plus grand que moi. 中文不是屈折語,在本篇只是當翻譯用。 首先看德文,假如這句話硬翻英就是: He is taller than I. 邏輯:”他”跟”我”做比較,兩者沒有主動和被動的關係,兩個人都是主詞 再看法文,硬翻英: He is taller
你知道嗎?英文其實是沒有未來式的喔! 且慢!怎麼可能?那will/is going to 不就是表示未來嗎? 是的!但就”式”的嚴格定義來說,有涉及動詞詞尾變化的才能稱為”式“或“時態” 而英文是用助動詞–will表示未來 德文也是一樣,使用werden及六個人稱的不同動詞代表未來 而法文的未來式涉及動詞詞尾變化,這樣才能稱為未來式. 其他詳細說明請見 link
名詞解釋:屈折語=隨不同情況詞類會有不同屈折變化的語言,例如人稱,時態等.而中文是孤立語,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中文不會有字尾變化等等.為何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不加會怎樣嗎?別人還是懂我的意思啊!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為何過去式動詞要變化?我就跟你說昨天了啊! 在這篇文章中,我嘗試用中文來解釋屈折語的變化.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人類不會那麼無聊沒事找事做.屈折語的變化是有意義的,只不過語言經過很多轉變,現在一些強勢語言的屈折變化看起來的確是冗餘的.我們來看中文的例子:狗咬人.從這句話中我怎麼知道是誰咬人,誰被咬?我們從什麼地方判斷出誰施誰受呢?沒錯,就是”語序”.兩個名詞的先後順序定義了誰施誰受. 但是,世界上還有另一群人他們不想用語序來決定施或受的關係,也就是說語序是可以隨便互換的,狗咬人或人咬狗,他們都想視為是同個意思,這個時候該怎麼辦,要怎麼設計語言才可以避免混淆?而他們也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就是把字尾做了變化表達誰施誰受的關係. 用中文寫出來大概會像這樣:狗(施)咬人(受).主動的一方和被動的一方都加一個詞尾變化(例如施和受)所以假設我今天想把人放前面,就變成人(受)咬狗(施).以上我們順利表達狗咬人=人咬狗的邏輯 那如果有三個名詞怎麼辦?例如:我拿一本書給我朋友.回顧一下,三個名詞是可以隨便擺的喔!也就是三個名詞:我,一本書,朋友是可以任意互換的.複習一下剛剛定義的,主動叫”施”·被動就叫”受”,而我朋友我們再給他一個變化叫做”與”我(施)拿書(受)我朋友(與).這樣我們就可以隨意換順序了書(受)拿我(施)我朋友(與),還有其他多種組合,大家自己想XD 好的,名詞的部分我們處理完了.接下來,動詞也用同樣的邏輯想一次.大部分的屈折語是六個人稱動詞都不相同的,人類為什麼這麼無聊來折磨自己?在不少語言中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的動詞都是不一樣的?為何?其實還是同樣的道理 假設我要說:我們拿一本書給他朋友.這個時候我們要處理動詞了,套用剛剛的,我把拿加一個”複”,代表”我們”(複數)做了這個動作.最後這句話就是我們(施)拿(複)書(受)他朋友(與)這樣的設計其實有個很明確的用意,因為動詞不一樣所以可以一眼看出到底是誰做了拿這個動作,是我們還是書還是我朋友,如此達成一個容錯的機制.同理可以套用到形容詞字尾變化.回顧先前的邏輯,因為語序可以很彈性,所以對每個物品與動作都得小心區分,到底誰扮演什麼角色 母語是屈折語的人會說中文的語法很簡單,實際上並不是的,中文沒有屈折變化是因為中文的語序非常嚴格,語序已經限制住了物品和動作所以中文不需要屈折變化,某種程度上精簡了語言的邏輯,如此而已. 古英文和德文一樣,還保有四個格位,而現代英文已經沒有格位變化,語序也幾乎和中文一樣嚴格,對於現代英文來說詞尾變化以邏輯來看的確是冗餘的,但如果了解語言演變的淵源,人類絕對不是因為無聊沒事找事折磨自己的.
提到彈舌音,大家應該都聯想到西班牙文的rrrrrrrr。人類何苦這樣折磨自己呢? 這麼匪夷所思的音為何存在呢? 哪些語言有彈舌音?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應該反著問.彈舌音為什麼不存在呢?哪些語言沒有彈舌音? 還沒有學會彈舌音之前,我瞥見國外論壇,其中一位老兄說道:我的母語有彈舌音,所以對我來說很容易,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何有人在講英文th的時候舌頭連跳一下都不會,這怎麼可能,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這位老兄說的也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但在我學會彈舌音之後,有一天我需要講three這個字,我才意識到原來講英文需要那麼用力,直接彈舌念過去不是很輕鬆嗎? 而哪些語言沒有彈舌音呢?以歐洲的語言來說幾乎只有英文沒有(愛爾蘭英文有),法文和德文是小舌音(也是彈舌的一種),而其他語言都有彈舌音.而在亞洲的強勢語言中大概只有中文跟日文沒有,韓語跟大部分東南亞語幾乎都有.而原住民的語言也都有彈舌.有些語言甚至大小舌音都有。 所以說彈舌音一點都不神奇喔,沒有彈舌音的語言反而是比較少的!(註:我是因為荷蘭文學會彈舌的,這完全是一場意外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