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 語序
在德文中採用一個較為奇怪的V2語序。故名思義,動詞在句子中的第二位。 例子: Ich lerne heute Deutsch. (我學今天德文)Heute lerne ich Deutsch. (今天學我德文)而當有子句的時候,V2在哪裡呢?例子:Während ich in Deutschland bin, lerne ich viel Deutsch.其中逗點前整句話就是所謂的第一位。而動詞lerne就是在第二位了。
在德文中採用一個較為奇怪的V2語序。故名思義,動詞在句子中的第二位。 例子: Ich lerne heute Deutsch. (我學今天德文)Heute lerne ich Deutsch. (今天學我德文)而當有子句的時候,V2在哪裡呢?例子:Während ich in Deutschland bin, lerne ich viel Deutsch.其中逗點前整句話就是所謂的第一位。而動詞lerne就是在第二位了。
動詞變位是非常重要的文法概念,但很可惜,在(中文的)英文教科書很少提到這個詞。而「變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變位(conjugation)是指動詞根據人稱、數、性、時態等的不同而產生的詞形變化。變位是屬於動詞的特有範疇。好像越解釋越聽不懂,我們直接來看例子吧! 如果翻開(中文的)英文文法書你會看到這樣的描述:現在簡單式搭配一般動詞 ,如果主詞是「第三人稱單數」(he, she, it),動詞字尾要加 -s / -es / -ies 變化。對中文為母語的我們一定覺得這莫名其妙,於是學生舉手問老師:為什麼第三人稱要加s?這邏輯上不是多餘的嗎?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再知道一個名詞叫做「屈折語」。屈折語的特點就是,語序有豐富的彈性,而因為語序沒有一定的限制,人稱和動詞需要保有一制性而達到雙向容錯的機制。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每個人稱的動詞都不一樣。 以下我試圖用中文來表達。因為六個人稱動詞都不同,那我假設中文也是如此,動詞變化就是後面加上詞尾變化,假設是用數字好了。如果要說「我走」我就要說「我走一」,「你走」就是「你走二」,以此類推。下表是所有的情況 我走(一) 我們走(四) 你走(二) 你們走(五) 他走(三) 他們走(六) 而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前面有提到這是一個容錯的機制。舉例來說,當我聽到了「走三」我馬上就知道了這句話是在講「他」而不是別人,即使沒聽到他這個字也無所謂,因為「走三」是他的動詞變化,而不是其他人的。而這裡所舉例的「三」就相當於英文裡要加s的概念。當一個人聽到了xxx walks,表示是一個人或一隻狗等等,而不可能是多個人或一群羊。好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英文只有第三人稱要變化?這只是因為語言經過很多變化最後簡化成只剩下第三人稱要變化。 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1. 中文並不是屈折語,動詞變化是中文沒有的概念。與其強調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不如跟學生解釋「變位」是什麼,以及六個動詞都不一樣是屈折語的特色。事實上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得知,重點並不是要不要加s,而「變位」才是原因。2. 心血來潮的我分別用德法文搜尋了英文教學的部落格看到他們是這樣編教材的 中 德 法 英 我說 ich
相信以下這些案例大家都不陌生(1) 學了六年的文法,還是忘記第三人稱單數要加s(2) 永遠搞不清楚什麼時候及為什麼需要時態變化(3) 語序錯誤,常寫出中式英文 回顧求學的經歷,確實只有非常少數的人透過學校教育而能完美流暢地使用外語,因此也有不少人建議,那乾脆別學文法了。透過大量閱讀或聽力讓自己沈浸其中,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自然掌握語言了。 事實上,會有這些狀況通常不是大家的錯,而是在於教科書的編排以及教法「強人所難」導致。 接下來我將分析原因及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實例:德文文法課He buys the child a table. = Er kauft dem Kind einen Tisch.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其實隱藏了至少四個文法細節 (1) Er kauft —> 動詞變位 (2) dem Kind —> 名詞變格(與格)
別急,先來看一些例子。1. the information (英) = die Information (德)2. die Tasse (德) = la tasse (法) =杯子3. die Bibliothek (德) = la bibliothèque (法) = 圖書館首先,一個懂英文的人,一定可以輕鬆記住第一個詞 die Information。因為除了發音不一樣以外,其他都一樣。而熟稔德文的人,也可以輕易記住第二個詞(連性別都一樣)。第三個就稍微有比較難,因為多了變音符號,以及拼法稍有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字記憶的難度不是等價的。但究竟是為什麼呢? 再來複習一下,記憶力三大要素。長期記憶的形成涉及以下三點: 編碼:和長期記憶做聯結
Es gibt einen Begriff, der mich ärgert. Er lautet: “Vokabeln auswendig lernen”. In meinem Land werden die Schüler gezwungen, beim Vokabellernen mit Buchstaben nacheinander zu buchstabieren. Zum Beispiel wird Schokolade
Deutsch Englisch Datenmengen Data sets Speicherdump Memory dump Prozessor Processor Zugriff auf Access to die Aufzeichnung the record der Berufspendler the commuter Sendmasten Transmission towers hochfahren boot up Verzeichnis directory
中文 英文 德文 法文 牡羊座 Aries der Widder le Bélier 金牛座 Taurus der Stier le Taureau 雙子座 Gemini die Zwillinge les Gémeaux 巨蟹座 Cancer der Krebs le Cancer 獅子座 Lio
友人提及她曾到奧地利交換學生,閒聊之後我把我的影片傳給她,然後請她的奧地利友人給予建議。沒想到得到非常高的評價。母語人士說,文法近乎完美,發音也正確。 真的非常謝謝那位奧地利友人願意聽我的破德文,還給予不少回饋。 想想我學德文其實已經有三次失敗的經驗。 第一次是高中選修第二外語,還記得老師是德國人,已來台定居多年,老師的中文非常流利,但我每次問她問題都用英文提問,我想老師應該非常不開心XD。一個學期過後,我只記得字母y的念法,但這也是德語中最不重要的字母。 第二次是研究所時用當時很紅的APP學德文,一樣失敗,最後只學會蘋果,貓和狗。 第三次是工作後自學,學會三性,四格變化,但進步緩慢,程度就一直停留在Ich bin XXX. 無法造一個完整的句子,更別提讀任何書籍。 而在一個特殊機緣下,我改變了學習方法,密集學習約10個月後我拍了這個影片。原來,語言其實是人類的本能,沒有學不會的語言,只有不對的學習方法。
世界上大部分的語言都是拼音文字,所以在閱讀拼音文字時必須先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聲音再轉成意思.但是中文不需要,因為中文字即是代表意思的符號.有一篇研究指出,漢語閱讀速度是英文的2.5倍.也就是說相同一本書翻譯成中英文分別給中文和英文母語人士看,前者可以快2.5倍.這是中文巨大的優勢. 而母語者閱讀自己的語言時一定比非母語者快很多,這是無庸置疑的,曾有人分享假使英文能力很好的人,閱讀英文的速度大概只有美國人的 1/3,我想這個應該可以套用到各個語言. 綜合上述兩點,中文閱讀速度是英文 2.5 倍,英文超強的人閱讀速度變成只有母語者 1/3,也就是說用中文來學習本來可以快英文母語者2.5倍,用了英文書不就變成原來的7.5 倍慢了,這問題夠嚴重了吧!怎麼沒人正視這個問題呢? 今年年初時,我心血來潮以德文搜尋: Strukturen in C (structures in C),我意外看到某個教學投影片寫了這樣一段的程式碼。 char ort[30];float wert;char strasse[100]; 當時的我起先是震撼,接著轉為難過及有點憤怒的情緒。那一刻起我才知道,母語是中文的我們無形之中吃了多少虧。看上面的程式碼就知道,除了關鍵字之外,德國人完全可以用德文來寫程式,不論變數或註解都能無痛用德文思考及執行。但是對中文母語這來說完全沒有這種特權。而這種差異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會造成學習效率的極大不同,因為即使外語的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仍然是無法彌補以母語學習或思考的速度差異。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某種程度上是在圖利母語是印歐語族的人。原來這世界比我們想像地更不公平。從那一刻起我對學習的觀念改變了。我認為不論何種知識都要有好的翻譯,任何科目都應該用母語學習,否則就是把自己捲入不公平的競爭,而且還自曝其短。只是很可惜,看起來國內沒有人想重視這個問題,或者根本沒人想過會存在這種問題。 我曾經看過國外的論壇,一位中國留學生說,義大利人即使英文沒有比中文為母語的人好,他們讀起學術論文依舊得心應手。是的,稍微學過一點法文就很有感觸,因為母語是拉丁語系的人日常的用語就是英文的學術用語。即使法國人不學英文,那他會的學術詞彙也遠比我們多得多.也就是說,語言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地都巨大。先天不足,後天又努力錯方向,那要付出的代價都是很可觀的。
github relative pronouns